天津印刷业需突破四大行业困境

时间:2016-02-22 14:38:40来源:互联网

  【印联传媒网讯】印刷业需要技术创新,同时又面临研发缺阵的现实困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尚未培育丰满的印刷技术研发体系,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颓然瓦解。谁来承担这份行业责任,谁来推动印刷实用技术的进步与升级换代,人们不得不把眼光落在了商品经济最活跃的主体,也是最基本的细胞—企业身上。

 

  企业领衔

  梳理国内多年来累积起来的印刷技术研发力量,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印刷类研究所力量萎缩。国内原有国家级和省级印刷研究所十几家,但现在这些研究所仍能坚持搞研究的已经屈指可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研体制改革进程,逐步使这些实用技术类研究所断了皇粮,被推入市场,其中市场意识觉醒早的,开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变研发机构为生产机构,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所有了生产机构的支撑,再花功夫去做研发的动力不足,加上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力度越来越有限,研究所的研发职能逐步萎缩了”,一位印企老总分析,研究所的自我封闭,自我循环,使他们逐步淡出了印刷技术研发队伍。

  高校借信息及人才优势,理应在技术研发体系中占据重要角色。但高校的研究重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离实用技术研发还有不小距离。

  再来看社会中介型研发组织,虽然在国外有这类组织的成功运作,协会也常常承担起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但在国内,这方力量还没有多少声音。

  跳出印刷业,我们再来看看实用技术研发的通用模式。在国外,很多行业内的顶尖企业同时也是行业实用技术的主要研究者,他们的研发触角甚至常常延伸到了相关基础技术的层面;而在国内,方正、海尔等旗舰企业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以充足的技术储备支撑起企业的永续发展。

  “印刷实用技术的研发主体只能是企业”,在《印刷经理人》进行的采访中,被访者就这一问题的答案惊人地一致。看来,以印刷企业为主角,联合高校、研究所甚至设备商、材料商的力量进行开放式研发,是目前印刷技术研发最可行的模式。

  开放引智

  “但仅仅依靠印刷企业进行研发,力量偏弱,他们需要借力和补充。”以印刷企业为引力源,吸引社会上多种研发资源,形成合力,很多印刷企业打开大门,开放引智,收到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最常用的形式,是课题的开放。上世纪90年代开业的陕西煤航电子票卡有限公司,瞄准了表格印刷领域,但陌生的行业、陌生的流程,使他们有些茫然。“我们请西安理工大学设计了商用表格印刷的工艺、标准和规范,所以一开始就有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起点。”煤航的相关人士介绍,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于技术攻关找西安理工,有常年的合作。

  课题开放之外,人员的开放与互通也被重视起来。新雅投资集团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新雅印刷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固定研究人员并不多,但兼职的比较多。既有企业内兼职的,也有企业外兼职的,高校老师居多。“这样可以解决科研人员匮乏的现状,对民营印刷企业尤其有吸引力”,新雅相关负责人解释。

  走得更远的,是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研发组织结构的开放。温州市苍南县科技局把印刷业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5大支柱产业之首,经费支持之外,还成立了印刷包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当地印刷企业和研究所、院校的对接和科技合作,主要方式是促使企业和高校共建研究院。目前,中心已经推动建立了4个研究院,如江苏大学与浙江大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的龙发材料研究院等,这种校企共建的研究院在研究目标的设定、人员的调配等方面更能与企业的需要相吻合。

  实际上,除了与高校、研究所进行各种层面的开放式合作,印刷企业也十分注重利用设备商、材料商的力量,进一步扩大研发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印刷企业研发离不开上游的支持,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刷企业甚至十分倚重这种支持。”一位烟包印刷企业的资深人士介绍,“烟包印刷工艺上、技术上的很多改进都是靠上游企业来支撑的,比如油墨、特种纸张。如果研制成功,这些材料供应商就可以取得产品订单。所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突破困境

  印刷企业的研发之旅,除了重视研发、培育开放式的研发理念之外,尚有不少瓶颈甚至困境等待突破。

  困境之一,资金短缺

  对于资金渠道并不丰富的印刷企业尤其是民营印刷企业来说,研发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印刷企业是否具备了研发意识,是否用足了相关的研发政策,对于筹措研发资金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上海,很多印刷企业研发意识不强,到政府争取相应政策的意识也不强。”界龙集团因为得到了市级科技创新成果奖,相关产品享受了优惠的退税、免税待遇。但有关专家指出,有意识坚持研发,并通过研发成果争取相应税收减免的企业在印刷界并不多。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政策,对印刷企业来讲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困境之二,人才匮乏

  “印刷企业搞研发,关键瓶颈是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计算机手段的复合型人才。”李家祥指出,自主研发的科研人员力量不足,直接影响了印刷企业的研发步伐。

  除了人才匮乏,对有限科研人员没有有效、合理使用,没有依靠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也是印刷企业需要警醒的问题。

  困境之三,信息短路

  在的采访中,不只一家印刷企业提到了研发信息的通路问题。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信息渠道不通畅,很难得到专家型、分析型的信息服务,统计信息的支离和滞后,都使企业的科学决策受到了影响。

  “我们希望能出现这样的中介组织,集合起行业的力量,组成专家型队伍,收集国际、国内行业发展动向和技术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一位印刷企业老总的话,说出了业界的期望。

  困境之四,技术管理滞后

  在新雅,继2000年在浙江首家成立民营印刷企业研究所后,近日,新雅又在酝酿把研究所扩展成技术开发中心,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研发职能。

  在天津,新近成立的印刷事业部和物流采购部演绎了“分久必合”的故事。两个事业部上收了下属各子公司的研发、物流功能,准备一个拳头对外,打造新平台,强化综合实力。

  与此同时,在很多印刷企业,科技处、技术科的职能定位是设备引进、维修保障、技术服务、质量把关等,研发职能并没有被重视,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

  没有组织架构、没有管理能力、没有合理激励、没有价值观的驱动,何来技术?即使已经有了技术,技术管理的能力不足,又何来有竞争力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的超越,不仅在于对技术的投入,更在于对技术的管理。

 

 

责任编辑:魏盼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