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也保持强势发展势头,数字出版是一种先进出版生产力的表现,生产力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在数字资源打通的同时,也为数字出版内容整合带来了机遇。
为了使业内人士更好地理解《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更有效地提取有价值信息,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请他们对《报告》进行了系列分析解读。7月19日,本报头版头条已刊发《图书出版业:整体持续向好 纸书增长乏力》一文,今天对其他系列解读予以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保持强势发展势头。《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围绕2012年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发布了一系列数据。《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业内权威、专业人士,请他们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
产业高歌猛进,是动力更是压力
《报告》显示,2012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较2011年增加557.6亿元,增长40.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达到11.6%。
面对快速增长的数字,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认为,数字出版是一种先进出版生产力的表现,生产力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而这种生产力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正是数字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对接,正是政府主管部门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规划和一系列政策,包括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设立等,推动了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进一步阐释说,步入“十二五”时期以来,通过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拓展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建设、布局基地(园区)建设、构建多样化内容投送平台、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和版权保护等工作,数字出版产业正在朝着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当然,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压力。”郝振省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的25%。现在看来,还不到25%的一半,产业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出版转型,从被动到主动
面对数字出版席卷而来的态势,传统出版在去年纷纷主动出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道路。《报告》显示,2012年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的营业收入增长52.6%,超过数字出版整体增长速度。
在郝振省看来,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化转型所取得的成果成为这个数字背后的重要“推手”。他表示,传统出版最初被技术提供商牵引走上数字出版轨道,近几年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已经意识到不转型不行,转型慢也不行,在转型过程中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技术提供商也开始意识到数字出版要以“内容为王”,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与传统出版单位展开合作。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探索体现在多个方面。王飚表示,传统单位在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数字出版工作,包括数字化内容资源、开发特色内容数据库、搭建内容聚合投送平台等,52.6%的增速表明这些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壁垒限制打破,发展将迎最优化状态
《报告》同时披露,2012年数字出版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较2011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数字出版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这个成长空间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郝振省认为,首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成立,打破了出版、广电间的壁垒限制,在资源打通的同时,为数字出版内容整合带来了机遇。其次,未来出版与科技的融合趋势会进一步加大。传统出版单位走内容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与技术提供商合作共赢,实现数字出版发展的最优化状态。再次,要善用社交化传播方式,包括大数据的挖掘,微博、微信的传播等。最后,在版权保护、标准制定、管理与市场的协同机制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产业增长的空间是巨大的。”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认为,如何从出版理念、技术、人员技能、产品设计、产品形态以及产品的功能上满足并适合数字阅读人群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从内容出版到内容按需提供;构建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终端用户的动态生产能力;构建虚拟内容消费与实体经济消费间的兑价机制;在云端创新现代内容服务业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业态,等等,都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