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道路未来还将是一片光明

时间:2014-01-20 11:05:30来源:科印网

  【印联传媒网讯】对于上海媒体行业而言,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新闻晚报》的休刊,再一次让媒体转型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烈议论。尽管,人们对于媒体转型的必要性都达成了“必须转”的共识,但对 “怎么转”,各方却仁者见仁,莫衷一是。

 

 

  适逢2014年上海两会,人民网记者带着这个问号走进会场,将“怎么转”的话题抛给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

  新媒体不是纸质材料的“电子版”

  今年两会,强荧带来了一份热点提案——《整合上海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荧提交的提案中,赫然列着资本匮乏、传统管理体制与运营方式滞后、技术落后、盈利模式缺乏、新媒体人才匮乏等五大媒体转型难点,强荧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对政策对症下药。

  强荧认为,“在(传统媒体)自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鼓励、借用外力加以推动。此前,上海市委宣传部曾组织我在内的十几位媒体专家,对上海多个新媒体项目进行评估,这是非常好的。”

  在强荧眼中,所谓的新媒体绝不是文字材料的“电子版”,而是“互联网化”,“需要1个主流媒体加X个项目来一起推动”。

  强荧说:“传统媒体整合新媒体,应该进行差异化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拉开距离。不妨鼓励发展各种小成本、碎片化的新媒体产品,比如《文汇报》就在尝试通过读者的二维码扫描来实现微电影、微视频的播放。”

  “党用舆论”实现“大外宣”格局

  事实上,传统媒体缺少用户数据库是一个通病,这就在与新媒体竞争时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现在媒体竞争的核心,比的就是数据的占有。我觉得如何打破部门、单位间的界限,对数据进行占有和整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

  采访中,强荧对中国的新闻媒体体制表达了“体制内”的看法,他认为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前提下,也可以尝试“党用舆论’”,“我们应该用好舆论,我们常说党对媒体应该善用、善待、善管,但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该学会高效地利用舆论,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外宣”格局。而这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强荧建议:“在上海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新媒体时,管理部门应适当放松体制束缚,从党管舆论变为党用舆论,将舆论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盘考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外宣’格局。”

  纸媒不会消亡 最重要的是人才

  强荧介绍, 2013年下半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对上海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新媒体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上海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规划纲要”。

  对于“传统媒体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的学界老问题,强荧的回答不含糊——“不会”。强荧说,传统媒体还将保持其原来的态势发展,这相对在我们看得到的时间里面,是不大会消亡的。《纽约时报》搞了很多年的媒体转型,纸质媒体依然存在。

  强荧提醒,“我们在搞新媒体的同时,不能把纸质媒体扔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融合发展,不能偏废。”

  在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进行调研时,强荧发现,他们的外出采访会背上了很多武器,比如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等,采访结束之后会先向网站发稿,次日在报纸发稿,网站还可以利用资源整合定向卖售给用户。强荧说,“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全方位的兼容性人才,媒体转型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资源。”

  上海报业集团前景光明 媒体人要在阵痛中涅槃

  被人民网评为“媒体改革中国范本”的上海报业集团,自筹备、成立到发展,每一步都被业内媒体人用放大镜打量。

  “现在新媒体的强势崛起,给传统媒体生存发展制造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我们不用悲观,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合并组建为上海报业集团,是一个媒体改革的契机。” 面对记者的镜头,强荧态度明确。

  “上海报业集团的趋势是比较光明的,但对个体的媒体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更新复活的过程。” 强荧谈到,上海报业集团是一个很好的整合模式,但它在迈向新媒体的途中,一定会经历艰难痛苦的时期,包括有一部分人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或者告别新闻岗位,或者被整合。

  在采访的最后,强荧还对媒体转型中经历挫折的媒体个人予以指点,“每个人都是分阶段活着的,我们的媒体、我们的集团,也是分阶段性活着的。怎么样面对目前的阶段来活好自己,这需要一个新的思考定位。”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