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传统印刷企业转型:延伸触角做服务

时间:2014-09-28 14:46:10来源:慧聪网

      【印联传媒内容摘要】从铅印到激光照排,从“北书南印”到三足鼎立,从只印书刊到商机无限……经过65年的技术追赶,这片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实现了向印刷大国的跨越,在向印刷强国进发的路上,开拓的脚步永不停歇。
 

 

  现如今,走进一家书店,读者们在感慨于图书品种丰富的同时,也会不由得欣赏起书籍精美的印装工艺;从专门为新闻出版业服务,到从事为各行业“穿衣戴帽”的包装印刷、商务印刷,传统的出版物印刷企业正实现多元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人们不仅习惯于利用快印解决工作学习所需,时下流行的网络在线定制个性印刷品让印刷以更轻松、柔和的方式渗透进大众生活。

  传承:手工玩转“铅与火”

  走访印刷企业,无论是铜像还是挂画,人们最常见到的古代人物形象就是毕昇。新中国成立初期,毕昇的“背影”仍依稀可见。当时的印刷业以铅字印刷为主,手工工序繁多,正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延续。

  “先要熔铅,然后铸字,铸完的字要放到排字架上,由拣字工拣字。拣完字以后先拼版,拣字、排版之后便是校对人员进行校对,接下来就是浇铸纸型,纸型出来后就可以制作铅版,印出样张。”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生产部调度张如对铅字印刷的工艺流程了如指掌。这是因为他1981年到原北京新华印刷厂参加工作时,印刷生产仍以铅字印刷为主。一直到90年代初,铅字印刷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的历史展览馆里有一面书墙,陈列着从1949年至今历年印刷的部分精品图书。由于印刷方式不同,这些图书的生产时间相差很多。“过去我们印刷《毛泽东选集》、《红旗》杂志都是铅印,光是接稿、排字、校对等前期准备工作就要两三天。”张如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如今的印刷速度要比20世纪80年代快两三倍。

  铅印时代,不仅印前、印中环节费时费力,印后同样要靠手工。“改革开放前,我国印后装订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刷厂里裁纸机都比较少见,我们用来裁页的工具和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是一样的。”从事装订工作已63年的印后专家王淮珠告诉记者。

  铅字印刷时代,不仅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大量的铅还会影响工人身体健康、污染环境。铅排车间、装订车间的每个工人都迫切希望有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替代原始的劳作。

  跨越:抓牢第一生产力

  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让“光与电”照亮了印刷企业工人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末,王选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技术革新给印刷业带来全新改变。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树文告诉记者,北京新华印刷厂于80年代成立了激光照排车间,车间可直接用电脑完成图书内容的录入、排版、输出胶片等程序,运用激光照排系统后,仅文字录入一项效率就提高了3倍以上。

  在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晓东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印刷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外资、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大量先进的海外印刷设备被引进到中国,提升了国内印刷的产能和水准。“上海人民印刷八厂是国内较早引进海德堡设备的企业,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很大震动。那时最先印刷的是《ELLE》这样的高端时尚杂志,如果沿用传统印刷工艺,是远远达不到印刷效果的。”潘晓东回忆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深圳和香港地区因为贴近市场,较早接受西方理念,把持着国内的高端印刷市场,当时我国出现了“北书南印”的现象,这是北京、上海等地区印刷企业的长久之痛。潘晓东告诉记者,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积极发展印刷事业,切实改变书刊印刷管理不善、设备陈旧、技术极端落后、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其中着重指出要对北京、上海地区16个厂进行技术改造。从此,我国印刷业开始了真正起步,设备陈旧、理念落后、人才匮乏等一块块“绊脚石”被逐渐移开。如今“北书南印”现象已经彻底改变,根据近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48家、13家、11家位居前三。

  转型:延伸触角做服务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印刷业迈入市场化阶段后,在设备、工艺等领域逐步与世界接轨。进入21世纪,印刷业虽然仍处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但随着出版业业态的改变与新一波数字技术的到来,印刷企业面临着转型需求。

  在市场风云变幻中,企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误打误撞中努力成长。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作为传统报业印刷企业,从2003年开始有了转型的规划。“在当时的环境下,报业印刷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都是依附于集团内的业务在做,对外经营方面没有太多成果,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于是我们顺应当时轻涂纸精品报红火的情况,购进了半商业轮转印刷机。”该公司总经理张韶衡告诉记者,市场变化不断,轻涂纸精品报只短暂出现了一两年后,报纸印刷又回归了新闻纸。盛元印务于是转而投入超市直邮单等商务印刷领域,也是因为这次转型,盛元印务建立了一支具备摄影、设计能力的广告公司,设计领域业务超出印刷品范畴,扩展到会展设计等领域。

  “如今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融合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去年南京有一些规模不同的印刷厂有意向发展数字印刷业务,到今年已经有了实际行动,上了数字印刷机。”南京东南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义如是说。他认为,随着业界讨论数字印刷的声音渐强,大家也在考虑如何提升印刷企业自身的附加价值。“如果只是靠一台孤零零的数字印刷机接一些商务印刷活件度日,这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距离是相当远的。”东南文化的动作是成立数字印刷实验室,承接数字印刷业务,同时也希望通过系统化整理、研究公共版权的图文内容,研发多种工艺与形式的产品。

 

本文编辑/印联小黑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