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焦点关注

微信公众平台走商业化道路是否能行通?

时间:2013-06-07 15:30:36来源:中国财经网

  【印联传媒网讯】微信公众平台一直在微信商业化的诸多想象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对于活跃在其上3万认证公众账号来说,6月5日微信产品总监曾鸣的一番表态却像是一盆冷水兜头而来。他表示:“微信不是营销工具,不能将公众账号视为营销渠道。”

 

 

  这样坚决的措辞显然来自于目前公众账号的现状。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个人和机构都可以通过其与关注该账户的用户互动。作为微信媒体属性的代表,公众账号迅速成为企业在微博后的又一营销渠道,但“垃圾信息泛滥”的“信息过载”问题也随之而来。

  粗糙的过度营销蚕食着用户对公众平台的黏性,个体的盲目推广则消耗着整个微信的信用。说到底这是一个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之间平衡的问题,一旦用户产生“被骚扰”的感觉,未来也就很难引导他们再接受这个平台上产生的其他创新服务。

  而这些服务,原本正是微信公众平台计划中的未来。按照曾鸣的说法,微信对公众账号的功能有三个阶段的定位。目前只停留在互动沟通上,未来企业则还能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用户管理和服务定制。在他看来,企业应该把心思更多地放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服务上。这些服务到底什么样?从拿腾讯作为标杆的微信公众账号所进行的尝试来看,无论是国家博物馆提供的云导览,还是南航提供的微信值机,或者是6日上线的广州市公安局在微信上所提供的包括交通违章确认和罚款缴纳在内的19项直接办理的业务,微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从简单的信息下发渠道,变成了联络用户与机构之间的桥梁,而后者对用户体验显然会大大加分。

  不过,想要仅仅通过一番表态就让在微信上活跃的企业改弦更张并不现实。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对企业行为的控制力究竟能有多高?一天群发一条信息是公众账号的权利,即使微信想要减少信息噪音,但对于类型千差万别的第三方来说,如何定义噪音本身就是问题。

  另一方面,微信在商业化上的谨慎,使其在接口和功能上,始终对使用者实行有限的开放。即使诸如南方航空、广州市公安局这样的标杆用户,依然提出了“无法自定义”菜单等问题。腾讯其实迎面撞上了一把双刃剑,放得太开,就不免被滥用而更难控制;不肯放开,又会降低用户主观能动的创新设计。

  这瓢“冷水”泼下去的结局究竟会如何?微信是否能避免重蹈新浪微博在垃圾营销上的“覆辙”?恐怕要到下一个微信版本才能看出端倪。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