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没有广告宣传、没有豪言壮语,这份消失一年多的美国第二大周刊重出江湖,复刊后的第一期也就这样安静地出现在美国的书报亭内。在3月7日提前出版的复刊后第一期封面文章《比特币之脸》因声称“比特币之父”被找到而引起轰动。
初春的微风已轻拂纽约,而曾在前年寒冬“死去”的《新闻周刊》印刷版也随之悄然重生。
没有广告宣传、没有豪言壮语,这份消失一年多的美国第二大周刊重出江湖,复刊后的第一期也就这样安静地出现在美国的书报亭内。在3月7日提前出版的复刊后第一期封面文章《比特币之脸》因声称“比特币之父”被找到而引起轰动。
不论真相如何,这是《新闻周刊》在去年8月由网络媒体国际商业时报媒体(IBT Media)买下之后最大的改变。
受小众人群追捧
记者走访了两家纽约市内的书报亭,令记者惊讶的是,竟然都没有看到《新闻周刊》的踪影。销售员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新闻周刊》早已不再印刷,只能在网上看到。最后,记者在一家地铁站旁边的小杂货店里看到了久违的《新闻周刊》,封面上部依旧维持原来的风格,红底白字写着“新闻周刊”的字样,背景为全黑色,上面是一人,戴着象征比特币的白色面具,穿着黑色西装,整张脸埋在了黑色的背景中。
“虽然他们定价7.99美元,比《时代》周刊贵了3美元,但是想看的人还是会买。”杂货店老板告诉记者,他一共进了两本,卖掉一本。
“《新闻周刊》新的第一期印刷量在美国有7万份,在欧洲也有7万份。周刊的商业模式将集中在从欣赏我们价值的读者身上产生利润。”《新闻周刊》的发言人胡帕(Zachary Hastings Hooper)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全球14万份的印刷量和金融危机前的312万份相比是个很不起眼的数字,与周刊深陷泥潭后的2010年的157万份的发行量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
记者随手翻了一下,《新闻周刊》认为传说中的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不是以前认为的化名而是真名,是居住在洛杉矶市郊区的一位64岁男性日裔美国人。而被《新闻周刊》指认为比特币之父的这位中本聪则在此后通过美国媒体声明,他在此之前根本没听说过比特币,并对媒体公布他的私人信息非常失望。目前,中本聪已经申请警察保护来应对接踵而至的探访者。
“《新闻周刊》受到一个非常特别的小众人群的追捧,这些人主要是年纪较大的有钱人。《新闻周刊》决定恢复纸质媒体的发行,主要是因为原有模式(网络模式)不能够保持盈利,不能保证周刊的新闻质量来维持自己的读者群。”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克拉克斯伯格(Lynda Kraxberger)告诉本报记者,她曾连续10年订阅《新闻周刊》,但近两年已不再订阅。
“我们将继承《新闻周刊》的历史传统,打造世界级的报道。我们上周刚在网站上接受周刊的订阅,希望能够建立起网络版和印刷版的订阅群体。我们同时打算增加海外发行。”胡帕说。
东家变更频繁
《新闻周刊》的深度报道曾经改变美国政治的走向。1963年,它以美国黑人之口控诉了种族隔离制度,引发全国范围的民权旋风,促成美国国会1964年颁布《民权法案》。1967年,又是它的报道《达苏的感恩节》和随文配发的美军累累尸骸的照片,第一次让美国主流公众意识到,越南战争是个惨重的失败。
但近5年来,《新闻周刊》在数次改变东家的动荡中挣扎。
随着新闻网站、社交网络和在线广告凭借成本优势逐步壮大,《新闻周刊》的发行量由2007年的312万份下滑到2010年157万份,流失一半。在成本的压力下,当时的老东家、带领《新闻周刊》创造过辉煌的《华盛顿邮报》以及控制邮报集团半个多世纪的格雷汉姆家族被迫启动激进改革,放弃了当年赖以扬名立万的深度与国际报道。
最终在2010年8月,本身也在辛苦支撑的《华盛顿邮报》对《新闻周刊》彻底绝望,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愿意承担4700万美元债务的音响业富豪哈曼(Sidney Harman)。但哈曼接手不到一年后就过世了,他的继承人又把《新闻周刊》完全交给了《野兽日志》(Daily Beast)。正是后者的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在2012年决定停止印刷版的刊发。
把印刷时代叱咤风云的新闻巨人变成互联网时代无数冒险家中的普通一员后不到一年,去年8月就传出消息《新闻周刊》再一次易主。这一次,连交易条款都没有公之于众。
名不见经传的新东家国际商业时报媒体2006年成立于纽约,是一家旗下有21家网站的网络出版商。由于不是上市公司,记者无法知道他们具体的盈亏情况。但公司自称,每月全球有4000万访问用户,出版7种语言的刊物,读者来自190个国家,并表示已在2010年开始盈利,资金来源为网络广告。
探索盈利渠道
不断变更的东家和经营策略,究其原因都是为了扭亏为盈。胡帕表示,“订阅收入和广告收入对商业模式都至关重要”。
重出江湖后的《新闻周刊》售价为每期7.99美元,比印刷版停刊前的4.99美元有60%的大幅上涨。订阅一年52期的价格为149.99美元,大约2.9美元一期,同时可以在电脑上阅读网络版。这又比两年前的50美元一年的订阅费上涨了2倍。
“大概有一群小众但是有钱的忠实读者能够让杂志大幅提高价格。同时也为广告商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高端客户群。这是一个小众市场,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战略。如果《国际商业时报》有钱,应该可以负担得起试验的成本。相信在定价以前,他们已经做了足够的市场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印刷媒体可以持续性地收取高价。”对于这样的涨幅,克拉克斯伯格说道。
胡帕也表示,要统计真正的销售情况,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过,目前订阅《新闻周刊》的主要竞争对手《时代》杂志印刷版一年只需要30美元。
基本上,美国的杂志总体来说在读者群中遭受冷遇。根据审计媒体联盟(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的信息,美国书报亭的消费者杂志2013年下半年比前一年同期下降11%。付费订阅则下降了1.2%。
在杂货店里,老板指着架子上的十多本各类周刊、杂志笑着说:“你看到我这架子上的杂志,都没有什么销路。”然后他又打开旁边的一个柜子,拿出一叠已经打包好但准备退送回发行公司的杂志。记者看了一下老板的退款清单,一星期的退款为138美元,大概有30本杂志,而这家店的杂志总共才十多种,老板每种才进几本,显然卖不掉的是大多数。
老板说,他开业的时候本来还留了一堵墙准备放月刊杂志的。但是月刊杂志如果卖不掉,按照规定,一个月后才能退,而不像周刊,每星期都可以退,所以月刊销售对店主的资金周转显然很不利。他思虑之后,在那堵墙前做了玻璃柜子,出售水烟壶。“如果说出售杂志的利润是一分钱,那这个(水烟壶)就是2.5角。”老板得意地告诉记者。
本文编辑/印联小黑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