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资讯】在「消费者权益日」这样的日子,我们非常有必要为大家全面总结下虚假医疗广告惯用的五大骗术。
骗术一
名称瞄准中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
在这些医疗药品及仪器名称中有很多高频词,要么是各种身体部位,要么就是「胶囊」「丸」「片」等固体药剂类型。
统计后发现,与「骨」「糖」「肾」「脑」「压」有关的最多。
从药名就看出来了,都非常针对中老年人的常见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等。
骗术二
名称突出高大上的概念
被通报虚假宣传的医疗用品药品,名字往往存在3 点共性:
1. 特意在名称中标注「高大上」的药材或治疗方法(如虫草、远红外等);
2. 突出知名概念来做担保(如同仁堂、宫廷等);
3. 打出「少数民族」的旗号(如蒙药、藏药、苗药等)。
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这些虚假广告药品的名称,主要违背了一些中成药命名原则,包括:
1. 药名一般不采用「复方」二字来命名;
2. 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
3. 不应采用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内容的用语等。
骗术三
广告词鼓吹疗效快速、到位
违法广告常常会使用「绝对化的语言」,来吹嘘产品的功效又快又好。
宣称保证疗效的,比如:「根治」「不复发」「无副作用」「三天起效」「包停药」「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
宣称包治多病的,比如:如明示或暗示包治百病、适合多种症状;
暗示权威性的,比如:「诺贝尔奖技术」「最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奖项」等说法;
宣称费用低廉的,比如:含有「免费治疗」「免费赠送」「有奖销售」以及用药品作为礼品奖品等促销药品。
骗术四
广告词宣称不科学的药效
最容易出现虚假医疗广告的疾病领域,一般就是:
男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糖尿病、皮肤病、风湿骨痛、痰咳喘、前列腺疾病、恶性肿瘤等。
这些「疑难杂症」,要么属于目前医学还没能攻克的领域,治疗困难、不可能根治,要么就是需要经过正规治疗才能控制的。
说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不流血」就能「治好」「治愈」,就是不科学的。
肯定是违法广告,千万不能信。
骗术五
利用患者当托儿、名人代言推荐
用患者的口吻来证明疗效,是最把消费者当猴耍的。
要怎么知道这人不是厂商请来表演的托儿?说别人病好了,怎么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好了?
可恨的是,这么胡乱宣传的厂商还不少——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