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消失的时间可能不需要20年

时间:2014-08-14 10:41:52来源:搜狐

  【印联传媒网讯】近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消失的时间可能不需要20年”。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和比尔·盖茨都曾说过,不过这两位是IT界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大佬,而吴晓波算不上IT人士,居然也提到传统银行巨头最大的威胁可能来自于谷歌,再加上吴晓波在财经媒体圈的巨大影响力,这样的说法产生的震撼力可想而知。

 


 

  20年后,传统商业银行真的会消失吗?很多银行业内人士对此种观点嗤之以鼻,在他们眼中,互联网金融只不过是做了传统银行在严格监管下做不了的事而已,最近余额宝的收益率大不如前似乎也佐证了互联网金融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不过,一家知名P2P公司总裁的观点更让笔者认同,他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不要谈什么颠覆,至少现阶段还是互相融合,但是传统金融总把自己定位于精英、高大上的感觉是不对的,互联网已经把媒体行业从神坛上拉下来了,未来一样会把金融行业从神坛上拉下来。

  在互联网世界,有一条不成为的原则是“装B遭雷劈”,90后的价值观则是“你若端着,我就无感”,互联网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把“端着”的行业拉下神坛,下一个目标会不会就是银行?

  至少,媒体行业确实是前车之鉴。想想互联网刚出现时,传统媒体行业的人是怎么看的,绝大部分人表示出不屑,认为那种复制粘贴的行为太没技术含量,认为网站没有采访权,认为纸质的东西才有公信力,但就是这样一路“端着”,结果纸媒的领地在互联网大潮下被一点点蚕食,传统的媒体精英也纷纷跳槽新媒体。

  银行业会重蹈纸媒的覆辙吗?笔者认为,非常可能!

  传统商业银行可能不会完全消失,但会活得非常不爽,跟现在纸媒的处境一样。遥想当年的纸媒多么风光,主编可能是一桌企业家的座上宾,有的财经媒体会一期出100版来示威。如今,企业大佬谁还在乎你一个纸媒主编,如果有纸媒再推出100版,一定会被骂傻×。纸媒被拉下神坛是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结果,银行业同样会如此。

  游戏规则真的变了

  判断一家企业的好坏,主要看它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不行,即便管理没问题,比如诺基亚,也会失败,因为玩法变了。同样,如果管理模式不行,即便商业模式很新颖,也只能赚个吆喝,比如凡客诚品。

  先来看看传统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有多落伍吧。让传统商业银行觉得高枕无忧之处就是其长期积累的网点和客户,不过这些优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甚至可能变成劣势。就如余额宝的受追捧,难道客户真的非常在乎其利息的高低吗,恐怕更多的还是服务的便捷性,现在很难想象90后还去银行网点存取钱,即便到ATM也存在排队的烦恼,笔者接触过的一些90后,支付宝和余额宝是必备,70后、80后也越来越如此,银行网点?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

  再来说说客户,银行会觉得自己的客户基础雄厚,但是这些客户的黏性有多强呢?谁能说出在中行做业务和在工行做业务有什么不同吗?客户的转换成本就只是跑腿的麻烦吗?这样的客户算真正的客户吗?互联网经济要让客户成为狂热的粉丝,企业对用户组的依赖度不应亚于用户对企业的依赖度,满意的用户胜过任何广告,但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有谁会把用户抬高到这样的地位?又拥有几个粉丝客户?就如传统的媒体真的把读者当回事吗?

  相比而言,那些让读者参与评论甚至生成内容的媒体更有生命力。而P2P网贷相比于传统信贷来说,能实现点对点的连接,甚至有统计显示,网贷的资金流向是上海的贷款者最多,湖南和贵州的借款者最多,这种跨地域的、个人参与的金融借贷是传统银行能做到的吗?

  还有大数据这个问题,这是信用评级的基础,银行本身就是管理风险、经营信用的中介。但是由于长期没有利率市场化,而且多依赖于抵押物和担保方,其实银行对于个人信用评级和给产品定价的水平很低。与之相比,很多P2P网贷公司在这方面从一开始就做了很多努力,他们甚至会从客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有没有著作、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消费偏好等判断一个人的信用。要知道,最初的lending club是从信用卡信贷起家的,创立的初衷就是因为觉得银行对持卡客户的信用评级太粗浅,而且利率都是一样的。

  在中国也渐渐的要出现针对信用卡透支还款的网贷,而且是完全线上模式,依靠的是真正的数据挖掘。从最核心的风险定价能力来看,传统银行并没有多大优势。

  传统银行和纸媒的下场一样

  还是拿传统媒体来做一下类比吧,看过去十年纸媒怎样被互联网一步步玩残的,就能预知到传统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会显得多么笨拙。首先,网络新闻是免费的,纸媒一开始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的东西是精品,有把年纪的人还是习惯于油墨飘香。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的父辈都习惯于网上浏览新闻了,杂志比起报纸来说更属精品,也依然卖不动。同样,互联网金融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支付宝的小额转账不需要手续费,更重要的是,它非常便捷,比如一次聚会后需要大家付款,有支付宝分分钟就转完了。时间是有成本的,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是另一种形式的免费,这是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而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追随免费之道,唯有慷慨才能在网络中胜出。

  互联网把纸媒的发行搞残了,纸媒可能会说,我们的盈利靠广告。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广告这种收入模式,之所以品牌客户愿意投广告,是因为品牌商相信纸媒所覆盖的受众群体是自己产品的消费者,而且这份媒体具有公信力。银行同样如此,也是一种中介,把钱存在银行或者买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希望银行能把钱贷到合适的地方从而取得回报,银行也是有公信力的。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产生成本趋近于零,中介的价值越来越低,这就是一个“脱媒”的过程。不是狭隘的金融脱媒,而是整个社会脱媒,供需方直接见面才好。仔细想想,无论是纸媒还是传统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中介来说合格吗?纸媒让品牌商的产品准确找到受众了吗?传统商业银行让贷款人的钱找到匹配的借款人,并获取合理的回报了吗?

  中介由于不合格或者低效,就必然需要改进甚至被取代,这是纸媒和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逃脱的结局。而且,互联网也是在逐渐进化的,虽然门户网站作为中介已经让信息获取的成本趋于零了,但它依然不够高效。于是又出现了微博、微信,到现在提出“任何公司本身就是媒体”。银行业也是如此,财富管理公司的涌现就是个金融脱媒的过程,但作为中介依然显得低效和传统,于是P2P出现了,未来又会进化出什么?不得而知。

  总之,工业时代的中介都具有中心化的特质,其实门户网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财富管理公司依然如此。而在互联网时代则要去中心,或者说是多中心、流动的中心。P2P就已经显露出去中心的特质了,世界上最大的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已经在蚕食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很多客户的贷款用途填写的是“去旅游度假”,他们宁可用P2P网贷也不愿刷信用卡,因为平台上的借款人更了解他们的信用,而不像银行在信用评级时千篇一律。在互联网世界,潜伏着一股巨大的“拥抱集群、去中心化的力量”,这样看来,传统商业银行真像不适应新生态环境的恐龙。

  “定位”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人们评价传统商业银行喜欢用“嫌贫爱富”这个词,而且好像已经接受了银行就应该是这个定位。果真如此吗?在这里就不追溯金融的本源了,就说说2008年金融风暴的本质吧,其实就是一群节俭的人把钱通过银行交给一群奢侈的人花,结果债务爆了,然后再通过印钞票,继续掠夺节俭的人的财富来填补奢侈的人的债务窟窿,美其名曰去杠杆化。支撑这一逻辑的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大而不倒,是工业时代留下的、具有中心化特质的金融怪兽,而这个怪兽吞噬的是财富、效率以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互联网金融的定位则是普惠的,倡导“为人民服务”,更确切的说,是建立起一套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少数伪“精英”玩的游戏,这符合互联网世界的规则——普及,而非稀有,丰富产生价值。这种定位差异似曾相识,传统媒体也往往自诩精英,并且号称只给精英看,用工业思维来生产内容,让读者很难参与,最终被不在乎有没有精英标签的读者一并抛弃。

  我们不是说不需要精英,而是传统的中介组织中存在太多伪精英,像《经济学人》这样的杂志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受追捧,因为那是真正的精英创造出来的给精英看的媒体,同样的道理,一些欧洲古老的私人银行只服务于几个大的家族企业,历经金融风暴和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依然可以绵延百年。

  组织僵化,队伍不好带了

  说完商业模式再来谈谈管理模式,关于一些传统商业银行的管理,笔者真的有点懒着说了。关于大银行病的奇葩段子很多,在这里摘取一二来讲讲,就可知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管理模式能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节奏了?

  段子1:某银行有个稽核部,说,这个业务的反洗钱稽核工作得征求电子银行部的意见,于是发给电子银行部,电子银行部说,我就是个渠道,你问我管啥用?你还得问具体业务部门,即个金部。于是稽核部又问个金部,个金部说,你正式来个文吧,等来了文,个金部的经办在处理的时候发现这个业务的反洗钱事宜还得问反洗钱部,于是打电话过去,说,您好,我们有个业务的反洗钱环节面临稽核,你们能给提些意见吗?反洗钱部说,稽核的事情你应该找稽核部,我们虽然管着反洗钱,但具体稽核环节,还是他们权威!又是一扯不清的圈,会疯掉的。

  段子2:以提升客户体验,提高业务效率为目标,流程优化是个大事情。听说某银行里就有这样一个团队负责全行的流程优化,他们也比较辛苦,年初的时候,他们会给各业务部门发封邮件,说,今年你们部门准备做哪些流程优化的事情,赶快报一下。等业务部门报完了,他们梳理汇总一下,再给行领导上个文,说,领导,今年我团队准备推进这些流程优化。等到年底了,该团队再给各业务部门发封邮件,说年初你们报的流程优化都是啥进展?等业务部门报完,他们再汇总一下,上文告诉领导,您看,这是我团队今年的工作成果。

  在传统商业银行工作过多年的人,恐怕对这种段子并不陌生,不就是身边发生的事吗?其实,这种大银行病是一些官僚组织的通病,层级结构造成的决策缓慢,部门孤岛形成的沟通无力,即便是什么KPI绩效考核、360度评估全都没用。笔者曾经去过一家知名的P2P公司,整个公司的氛围真的跟《社交网络》那部电影里的Facebook办公室情境一样的,完全是互联网文化,平等自由、富有激情。有着700多员工的公司的总裁办公室大小不比一个普通工位大多少,联想到有些传统商业银行连分行行长的办公室都可以用来踢足球,这些银行不被逆袭,那真是老天爷瞎眼了!

  回到文章开头,很多人认为传统商业银行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谷歌,不说别的了,谷歌的管理文化确实可以秒杀一切传统商业银行。

  如果再问“传统意义上的银行20年后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中的那个“温水煮青蛙”的片段,传统商业银行正在承受“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谁会是那个迫不及待盖上锅盖的人。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