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印刷企业转型:做生不如做熟

时间:2014-11-05 11:56:32来源:科印网

  【印联传媒网讯】近年来,因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温州印刷包装行业企业在压力中探索转型,实际上,也有不少企业转型失败,他们的转型方向,则基本是与原行业没有多大关联的产业,“做生不如做熟,值得各行业企业借鉴。

 


 

  高仿真书画、儿童系列图书、图鉴和拼图,标注“盛高”出品的Snoopy、迪士尼等动漫系列益智文具……知道吗?它们可能就是温州制造,而研发、生产它们的温企,本行原都是做印刷包装的。苍南印刷包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后强说:“面对近年的市场压力,温州印刷包装行业企业努力探索,向文具、文化产品、动漫等产业转型。”

  印包企业:

  玩转动漫教文具产业,涉足高仿名书画

  1996年创办的浙江瑞丰印业有限公司,目前仍在印刷包装行业打拼,但董事长朱书源在入行12年后于2008年创办了简庐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开始了高仿真书画制作。瑞丰印业的生产大楼,就成了他在龙港的生产基地,变成简庐的艺术世界。现在,明末清初画家童垲的《松鹤延年图》、清画家余穉的《花鸟册》、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荷兰画家凡·高的《丰收》等名家名画高仿本荟萃于此。

  “除博物馆、收藏家出于对真迹真品的保护需要高仿作品外,现代家居装饰市场对其需求也很大,我很看好高仿真书画的市场。”朱书源说。

  同样在2008年已成为沃尔玛贴纸等印刷产品供应商的郑振国和三位创业伙伴也开始摸索转型。他们成立了浙江盛高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市场摸索,现在已成为儿童益智文具制造和供应商,向欧美国家供应由笔记本、故事书、绘画本、贺卡等产品组合而成的儿童益智套装文具,品类多达数千种。去年,盛高还拿到Hello Kitty、Snoopy、迪士尼等国际一线动漫形象在大陆的销售授权。

  温州益丰印刷有限公司则走得更远。2011年,这家原本在行业内并不起眼的企业,用1000万元现金购买了深圳书童文化发展公司60%的股份,实现对这家在全国排名前十的著名动漫设计公司的控股,顺利进军动漫产业、版权业、书刊出版业。此后,该公司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图书市场开发上,主攻动漫系列及幼儿读物。从2012年至今,他们自主研发出《熊出没》等系列图书、图鉴和拼图,及“光头强”动手工具箱,并拥有《奥特曼》、《太空奇侠》等系列几百个儿童喜欢的图书、图鉴和拼图的版权,每年研发新品超200个。此外,公司还与海峡出版集团、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先后出版发行了近千种产品。

  转型后发展得不错:

  有企业年产值破两亿元

  据苍南县印刷包装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仅在苍南一带,从印刷包装行业出发,拥有书刊印刷许可证走向书刊杂志开发、出版的企业有8家,向益智文具、教育产品产业发展的约有三四家,进军动漫产业的三四家,从事笔记本等文化产品研发、生产的不下10家,其他如转攻高仿真书画、壁画等各种各样产品的则无法一一计数。

  “这些精彩的转型,目前看来都基本成功了。”陈后强介绍,从印刷公司向文化公司再向出版公司跨越的益丰印刷,产值从2008年的1200万元到现在的2亿多元,提高了16倍,税收增加了12倍,企业利润翻了6番。盛高工艺2011年产值首超一亿元,2013年便突破两亿元,已经成为沃尔玛、塔吉特、梅西百货等欧美商业百货巨头最大的儿童益智文具供应商之一。研发、生产系列笔记本产品的联华恒越集团,仅在今年4月底的订货会上,就拿到总金额达5000多万元的新品订单。

  成功关键:

  万变不离印刷包装产业链

  联华恒越集团董事长陈志勇、简庐文化负责人朱书源等人士表示,转型目前基本顺利,市场前景也很看好,原因是一方面他们很关注市场、消费者的反应和信息反馈,另一方面是,他们的转型虽看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都有一个相通的地方,都未远离印刷包装的行业大范畴,“仍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发展”。

  “转型,更应该是在产业链上做深入的延伸。”陈后强说,近年,因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温州印刷包装行业企业在压力中探索转型,实际上,也有不少企业转型失败,他们的转型方向,则基本是与原行业没有多大关联的产业,“做生不如做熟,值得各行业企业借鉴”。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