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焦点关注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和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时间:2014-08-21 14:07:08来源:网易

  【印联传媒网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智能终端的兴起和4G牌照的发放使我们进入了以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重要特征的“大智移云”时代。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创新平台的主要支柱,将对信息消费和经济发展作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和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的创新力量正积极行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升级版逐渐成形。

 

 

  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

  经过3G时代的应用、终端和用户积累,进入4G时代后,我国移动互联网继续保持着迅猛发展的势头。据CNNIC公布的数据,2014年6月,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数占移动用户总数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27.1%上升到38.5%,预计到今年年底有望突破40%;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从去年同期的46376户增加到52705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从74.5%增加到83.4%。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的日益丰富使得移动互联网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对于电信业自身以及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移动互联网收入已经成为电信业务收入的主要增长力量。2014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6.4%,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0.9%,对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贡献达到125.6%。移动数据业务对于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GSM协会基于移动通信渗透率对96个国家影响的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移动通信普及率若提高10%,生产率将提升4.2%;3G普及率若提高10%,人均GDP增速将提升0.5%。GSM协会基于对14个国家的数据应用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移动数据应用若增加100%,人均GDP增速将提升0.5%;3G移动数据应用若增加100%,人均GDP增速将提升1.4%。

  在我国,移动通信开始主导信息消费。邬贺铨表示,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移动搜索、多屏互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物联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和自组织网络通信等创新应用兴起并逐渐成熟。信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移动互联网不仅自身对于GDP的增长有较大贡献,在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预计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将超过1.2万亿元。

  在为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随之而来的愈加严峻的安全形势给予足够的重视。邬贺铨说,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以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智能终端为例,与电脑相比,移动智能终端面对的安全威胁更大,因为这些终端涉及用户的身份信息多,如使用移动支付的银行账号等信息,容易泄露;而且它们大多具有定位功能,使得用户可能被追踪;它们还无法向电脑那样安装功能完善的防病毒软件。此外,移动应用平台的发展、HTML5的引入、可穿戴设备的兴起、社交媒体的普及等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安全威胁。近年来,网络安全的内涵不断延伸,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纷纷制定了国家Cyber Security(赛博安全)战略。赛博安全不仅包括传统的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还包括信息层面即数据或内容的安全,以及对被控制或被影响对象的执行决策层面的安全,赛博安全是与信息化有关的非传统安全的综合。

  重塑产业链和竞争格局

  移动互联网正在重塑产业链。邬贺铨认为,移动互联网扩展了产业链,OTT业务兴起,移动互联网还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同时移动互联网加速向O2O业务渗透。移动互联网延伸了创新链,其创新链比桌面互联网长,创新的空间大。他举例说,HTML5技术使终端制造与应用服务解耦, 应用生态系统开始由垂直向水平转变;应用程序商店适应顶级应用的分发;基于搜索引擎、SNS的轻应用作为长尾应用分发渠道的重要性增加。

  邬贺铨表示,科技行业的领头羊十年一大变。1990年,电信公司和电脑厂商霸占了全球10大公司的席位,IBM 的市值占10大公司总市值的35%。2000年,软件厂商取代硬件厂商成为市场领头羊。微软市值第一,而IBM 却跌出了前10名,榜单上电信公司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移动和大数据成为了时代思潮,三星和苹果的地位迅速蹿升,ATT、Verizon、中国移动和Vodafone共同组成了TOP10榜单里的移动运营商集团。

  面向未来,谁能够主导移动互联网产业,谁就能够在科技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Gartner公司2014年发布了影响今后3年的10大技术报告,其中移动设备多样性与管理移动应用位居前两位;麦肯锡公司发布的2025年前12种颠覆性技术报告,将移动互联网列在了第一位。邬贺铨说,以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重要特征的“大智移云”时代已经到来,而移动互联网作为未来创新平台的主要支柱将发挥关键作用。当年的“巨无霸”—诺基亚、摩托罗拉倒在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曾经不可战胜的Wintel失去了昔日的光芒,移动互联网—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指出,作为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智能终端成为各厂商竞争的热门领域。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从全球来看,智能终端的发展热潮开始回落,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终端出货量同比增长29.97%,低于2013年同期的41.96%;全球平板电脑2014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9%,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2%。在我国,2014年1~7月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3亿部,同比下降8.4%,智能手机占比为87.4%,同比上升14.8个百分点。余晓晖表示,目前全球智能手机格局逐步趋稳,但仍在调整洗牌,而我国智能手机进入新的繁荣期,市场开始集中。2014年7月,我国前10位的手机厂商出货量占比达到80.1%,而前5位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占比达到了57.1%。他认为,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掀起智能终端发展的下一波浪潮。可穿戴设备目前已形成了千万级市场,预计明年年底将形成亿级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生态竞争格局进一步稳定,谷歌已经成为第一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但生态系统的竞争和探索远未结束。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从入口向大数据领域拓展,主要表现为更广泛的应用入口:应用商店、搜索引擎、浏览器、微信、微博、语音门户、桌面系统等;更多元的终端入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更集中的数据入口:谷歌、苹果、facebook、腾讯、新浪、阿里、百度等。余晓晖指出,移动大数据将重塑移动互联网商业形态,未来跨平台的发展和竞争、移动专利竞争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

  运营商拥抱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带来了网络流量的激增,2013年中国移动网络的移动数据流量达20118亿MB,同比增长94%;中国联通网络的移动数据流量达2698亿MB,同比增长120%;中国电信网络的移动数据流量也同比增长了112%。然而,流量风暴的到来并没能带给运营商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增长。如何改变增量不增收的被动局面,成为运营商的共同课题。近年来,我国三大运营商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纷纷推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战略。

  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张继平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运营商提出的挑战很多,包括基础通信业务的价值递减,运营商不断被管道化等。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业务也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新的业务领域。2013年中国电信提出了企业二次转型的目标,希望从2013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再造一个中国电信,就是要在业务收入的总量上再造一个中国电信,希望到2017年,流量经营、互联网经营的新型业务占比要超过中国电信业务收入的50%。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介绍了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最新举措及进展:一是打造无线宽带网络,截至6月,中国移动已部署了超过40万个TD-LTE的基站,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已经服务上千万的用户,预计今年年底,TD-LTE基站总数将超过50万个,实现在全国范围的深度覆盖,同时将通过GTI等组织积极推动TD-LTE的全球化发展;二是推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截至7月,全球近200家终端厂商,共推出了900余款TD-LTE的终端,其中智能手机达440余款;三是积极部署云计算平台;四是大力发展融合通信业务,为移动终端提供新通话、新消息、新通讯录三大核心功能,形成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优势。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张钧安透露,中国联通在网络升级、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建设、物联网的运营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储备,使得中国联通的端、管、云能力不断提升,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重要的力量。2014年上半年,中国联通移动业务中,移动宽带业务收入占比达到68.3%,同比提升10.6%,3G、4G移动宽带用户同比增长40.8%。中国联通还积极探索OTT发展的新模式,与多家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并积极探索流量收费的新模式。此外,中国联通还积极在行业应用中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

  余晓晖指出,过去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向未来,市场优势、应用优势如何向技术优势转化;移动互联网如何成为中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动力等问题等待着业界各方给出答案。邬贺铨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同行,风光与风险相伴;未知多于已知,永远都有故事;颠覆不是新闻,一切皆有可能;成功难以复制,唯有创新永恒。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