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纸”的生存之道:以不变应万变

时间:2014-05-15 09:58:18来源:科印网

  【印联传媒网讯】在无网络不生活的当下,作为传播介质的“纸”正在求变,作为传播内容的“报”将何以自存?是应时而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作为传播介质,“纸”的变化才刚刚开始,未知远远大於已知。适应传播介质的改变,作为传播内容的“报”,其表现形式、生产方式以及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方式都应当因时而变、应势而变。

  在网络时代,媒体更需争抢“第一落点”,获得“先入为主”的传播效果﹔同时,要以信息的完整性战胜碎片化传播,以简明扼要的叙述为海量信息导读,以信息的真实准确确立权威性﹔以解读的客观公正树立公信力”

  网络时代,作为传播介质的“纸”正在求变,作为传播内容的“报”将何以自存?是应时而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在大变动的时代,应时而变不易,知所坚守更难。

  就“报”而言,对传播内容优化的追求,永远不能变,也不应变。当下的传媒界,虽然在追求内容优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普通常识多、个性故事少,就事论事多、鞭辟入里少,照抄照转多、独家挖掘少,有些媒体还存在耸人听闻多、客观公正少的现象。内容优化还有巨大潜力。关於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相比国际媒体,国内媒体的差距显而易见。差距就是潜力,内容优化永无止境。

  更重要的是,人民至上的宗旨、社会责任的担当、正确舆论导向的引领,一丝一毫都不能变。不仅不变,还要大力加强。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倡导用户至上。媒体的用户就是人民群众。对於媒体来说,用户至上,就是人民至上。不管网络如何颠覆传统,媒体秉承的人民至上宗旨绝对不能改变。当然,数字技术为媒体奉为至上的用户——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确服务和了解手段,如阅读(收听收视)量、活跃度、忠斩鹊鹊龋辉偈且话愕挠嗛啍岛褪章犑找暵蔬@样唤y的数字。

  在转型时期,负责任的媒体要做好党的主张的扩音器、社情民意的显示器、杂音噪音的过滤器、险滩暗礁的预警器、社会舆论的稳定器。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媒体应当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敢说话体现党性原则,勇於担当﹔早说话体现新闻规律,先入为主﹔会说话体现传播艺术,增强效果。面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媒体应当不失语、不乱语。失语就是失权,丧失引导舆论的话语权、主动权﹔乱语就会添乱,严重的甚至会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媒体承担的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绝对不能推卸。

  不该变的,坚决不变﹔应该变的,定而变。

  作为传播介质,“纸”的变化才刚刚开始,未知远远大於已知。适应传播介质的改变,作为传播内容的“报”,其表现形式、生产方式以及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方式都应当因时而变、应势而变。

  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受传播介质的制约,随传播介质的改变而改变。古文之所以特别简练,不是因为古人说话简短,而是因为古代承载内容的介质——无论是甲骨、竹简,还是纸张、印刷品,都特别稀缺,或者制作艰难、携带不便,所以只好长话短说,特别精简。

  电报兴起以后,为了节省费用,也为了防止因技术原因电报中断而看不到全文,所以新闻稿的写作形成了倒金字塔式结构,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即新闻导语。至於受众的阅读习惯,其实是这种电报式写作要求培养出来的。

  网络的兴起,形成了全新的内容呈现形式,如超文本链接,文、图、音频、视频多形态展示,二维码浏览,海量信息搜索等等,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应当及时哂镁W络传播的新技术,融合发展,使内容的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应时而变,多样化呈现。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碎片化、海量互动等特征,促使媒体在发挥专业优势时,在内容的呈现上必须创新形式,改进文风。互联网思维有“唯快不败”之说。新闻传播同样强调时效,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媒体更需争抢“第一落点”,获得“先入为主”的传播效果﹔同时,要以信息的完整性战胜碎片化传播,以简明扼要的叙述为海量信息导读,以信息的真实准确确立权威性﹔以解读的客观公正树立公信力。

  顺应媒体内容呈现形式变化的需要,内容的生产方式,包括经营管理方式也应当随之而变。传统媒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传统传播产品的生产要求。当传统传播产品开始转型,不再以文字或者声音、图像、视频一种形式来呈现,或者不再以纸张一种介质来承载,而是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进行全媒体传播,这就要求内容的生产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是适应汽车生产的要求而发明的,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等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体系。进入网络时代,这种流水线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正在改变为个性化定制。媒体面向受众的批量化统一制作,也有向个性化定制转型的可能和必要。受众在接受媒体统一制作发布的信息以外,还有特殊的个性化需求。在网络时代,媒体在技术上完全有可能满足这种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只是需要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做出幅度较大的创新和调整。

  免费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传统媒体其实也有免费的探索。以纸媒而言,国内外都有免费的地铁报,完全靠广告收入来维持。至於广播、电视,其公众频道一般都是免费接收的。但是,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免费模式,这对传统媒体的经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意味着传统媒体的传统经营模式必须做出重大改变。

  跨界融合是互联网产业超常规发展的一大动力。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与受众,泾渭分明。即使有所互动,也各守其界,不越雷池一步。互联网的出现,弥合了这种分野,降低了发布信息的门槛,开辟了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让人民群众集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身份於一身,自主参与新闻事件的传播和讨论,把我们党长期倡导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优良传统,在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发扬光大,对媒体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一家媒体如果不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与受众紧密地联系起来,必定会错失创新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人早研究,早融合,才能早日占据主动。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两句俗语,看似截然对立,其实只不过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新媒体崛起的网络时代,探讨传统媒体的变与不变,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变其所应变,而坚守其所应坚守。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