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曾听多位国内印刷企业的管理者去美国参加完行业交流活动回来后感叹,美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国内很不同,一些在国内竞争残酷的行业,在美国却还活得十分滋润;一些在国内售价颇高的设备,在美国售价大约只及国内的一半。
行业协会在国内施展的空间有限,但在美国却起着维持市场良好秩序的作用;在国内,公民的环保意识已经增强,但很少人愿意自掏腰包加价去买环保产品,而在发达国家这类情况却并不鲜见……导致这些差异化的原因,有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有消费心态上的差别。正确地认识与把握这些不同,对企业顺势发展关系重大。
设备与耗材来源不同
根据市场观察,同型号的数字印刷设备国内售价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在美国折算成人民币大概仅为60万元,几乎是腰斩。结果,由于固定资产的折旧低,数字印刷设备与传统胶版印刷设备相比用工人数又可减少,自然是美国的数字印刷产品更富有市场竞争力。
按照英国派诺咨询公司的报告,数字印刷在全球及西欧市场的占比达到14%(其中喷墨印刷达到5%),比我国高很多。如果考虑到美国人均收入比我国高的因素,产品的性价比自然就更高。
中美两国同类数字印刷设备的售价差别较大,这中间是否有类似汽车、IT、医药等行业严重存在的“外企在中国定价高于国外”的情况尚不得而知。但因为数字印刷的设备及耗材都控制在国外供应商手中,发展数字印刷也就被外商扼住了喉咙。唯有像CTP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一样,待到内资制造企业介入,设备与耗材的生产不仅做到了本土化而且实现了国产化,快速扩张才会成为现实。
按照上海印刷行业协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出版的《变革图新》一书记载,数字印刷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晚,舆论推动数字印刷发展的热情也很高,但时至今日,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公布的数据:2013年2488家主营或兼营数字印刷企业的产值是103亿元,这个数字在当年全国10398.5亿元印刷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百分之一。这与西欧国家已经达到14%的比例相比,显然还低很多,而且,只要对国外的依存度问题得不到本质解决,此状况也难有改变。
供求关系不同
也曾有印刷企业的管理者告诉笔者,在美期间,他们参观了由一对美国夫妇开设的规模仅为10来个人的数字印刷门店,10多年走过来,经营状况稳定,良好的收益使得已到退休年龄的二老欲罢不能。但在国内,虽然数字印刷兴起的时间还不算长,但类似传统印刷那种同行间恶性竞争和门店转让的境况已经出现,让人感慨。
如何看待中美间的这一不同呢?说到底,是供求关系不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数百年前出版的《国富论》中说过:“某一行业,当许多富商都投入资本时,自然会降低这一行业的利润。”通俗经济学作者李俊在他所写的《喝茶聊天经济学》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来都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需求决定价格。”正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数字印刷产能急速膨胀,带来了供大于求的现状,竞争自然导致获利能力下降。至于造成产能急速膨胀的原因,既有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因素,也有投资人急功近利、在选择差异化经营上做得不够等原因。
那美国市场为什么相对稳定呢?因为他们步入市场经济的时间比我们长很多,深知差异化经营之道,崇尚顺势渐进,势头好,追加投入,形势严峻,收缩度冬。我们则是千军万马、突飞猛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能够忍受“2009年印刷业利润亏损1.4%”的严酷现实,也能接受2013年全行业平均2.8%的低收益状况;我们则难以接受印刷总量出现下滑的态势,即便关停的印刷企业数量在日渐增多,但企业的基本信念应当是顶过寒冬、等待春天。
市场引导方式不同
中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以后,不少城市把印刷业视为是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的都市型工业、有助于富余劳动力安排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低污染的绿色工业,积极推动发展。自此,外资、民营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先进的印刷设备在国家优惠关税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得到普及,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北书南印”“出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得到本质改观,中国的印刷产业也快速走到世界印刷的前列,成为发达国家印刷品的加工者。
但是谁也不曾想到,从数年前开始,印刷成了需要花大力气治理的、带有环境污染的行业,上规模的印刷企业纷纷从中心城区搬向市郊,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也让印刷企业感到不堪重负。值得庆幸的是,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明确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才是主角。
小新观点:对美国市场来说,美国印刷业自2008年以来一直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完全是金融危机因素所致,是互联网的出现、多媒体的普及应用,促使原本以加工为市场定位的传统印刷必须要有质的转变。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