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资讯】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短视频风口急需优质“干货”》的报道,聚焦短视频和内容创业。报道提到了陌陌、微博、秒拍等短视频平台,但最大的篇幅给了今日头条,这和今日头条不久前宣布的短视频巨额补贴措施有关。
报道中出现的两个与“10”相关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分别是10亿和10万:
“今日头条宣布,将在未来一年里补贴10亿元人民币扶持短视频创作者。”
“今日头条对每条优质原创内容提供10万次智能加权推荐。”
“我们希望这个决定能够影响未来内容业的走向,期待头条号成为短视频创作者的不二之选。”这不仅是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的雄心,也说明内容创业已成大蛋糕,引得各路豪强争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号召与推动下,内容创业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选择方向,整个领域呈现勃勃生机,不仅频获资本市场认可,也得到了最高党媒的关注,堪称”双创”的行业先锋。
“短视频逐渐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内容创业的风口”,人民日报对短视频领域透露出的乐观展望,将大大拓展内容创业和短视频这一领域的空间,对内容创业者而言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指向标意义
人民日报的文章往往被认为具有指向标意义,这次人民日报对短视频领域的关注,也体现出对内容创作领域的积极态度。
从2008年的一篇评论第一次提及“自媒体”一词开始,人民日报上包含这一关键词的文章逐年增多,每年的篇数如下:
注:截止到10月27日,2016年人民日报上包含关键词“自媒体”的文章有75篇,按照这个出现频率推测全年数据为91篇。
截止到10月27日,人民日报上包含“自媒体”的文章400篇左右,一路呈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起达至高位,基本上每4天会有一篇涉及自媒体的文章,对新兴媒体领域的关注日益提升。
这是一个由量变而质变的过程。从最初笼统言之的“自媒体时代”到最新指向明确的“短视频创作”;从最初关注这一领域的道德规范,到关注产业发展和商业前景,多年磨合下,人民日报上的内容创作者形象发生着平静但根本的变迁。
概括起来,人民日报和自媒体的互动史可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1年):如何安放我们的“信任之塔”
虽然从2008年起人民日报开始零星提及自媒体,不过严格来说,把“自媒体”正式作为一个成规模的社会现象看待,要从2010年开始,彼时,在博客之后,全民刷微博成全民风尚。新生的自媒体作为一个闯入者,改变了信息传播图景,也带来了谣言等问题。
这段时期,人民日报最关心的是自媒体人的自律问题:《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2011年12月2日第4版)、《如何安放我们的‘信任之塔’》(2011年9月13日第11版)等报道道出了最高党媒的犹疑和担忧。不过,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追求真相的愿望”》(2011年8月9日第19版)上出现了微博“辟谣联盟”的故事,官媒也认识到,自媒体还是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从生疏中培养信任,这里有一个好的开始。
这个阶段,人民日报对自媒体的基调在于“规范”。
第二阶段(2012年-2013年8月):鼠标敲击声里的中国
这个阶段,自媒体作为新事物的正面效应开始证明自身的价值,人民日报上也出现了更多的正面评价,上层建筑开始“点赞”,无疑为内容创作者开辟了更多空间。
“正面评价”开始频频出现:
自媒体拓宽了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平台,网络所赋予的更多发言权,让每个个体有机会参与构筑“落实”链条。(《心怀一种“落地”的期许》2012年3月19日)
微博井喷式发展,实际用户超过2.8亿。这一意味深长的变化,拓展了国人的言说空间。(《“好声音”,为畅所欲言提供更多渠道》2012年11月13日)
从消费者的赋权者到畅所欲言的鼓励者,自媒体扮演的积极角色备受好评,人民日报甚至将其提升到“鼠标敲击声里的中国”(2012年11月14日第8版)的高度。
此时,自媒体的图景也在发生变化。人民日报首次提及微信是在2011年11月17日,距微信上线10个月,后来微信赶超了微博,自媒体的定义随着现实的媒介变迁而改写,及至现在,以头条号为代表的客户端自媒体平台以及短视频,成为最新关注形态。
此外,在2013年8月——自媒体一词在人民日报上出现5年后,人民日报开始郑重其事地讨论自媒体的商业前景。从社会治理到商业前景,人民日报对“自媒体”价值的认同开始呈现多个纬度。
第三阶段(2013年8月-2015年):要么改变,要么被改变
此时,新兴的媒体平台已成为重要传播渠道,展现出了影响。人民日报上的相关报道,也开始转向对新传播秩序的建构。这个新阶段的起点,是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新秩序的核心是“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从2014年开始官媒在新媒体、自媒体领域的凶猛进击,既有新华社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上线,也有侠客岛、学习小组等自媒体形态的公众号诞生。
也是在2014年,最高检察院最先提出打造“两微一端”(即在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开设官方帐号),随后掀起政府机构进驻微信、微博和资讯客户端的风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今日头条异军突起,以机器算法的颠覆式形态快速超越传统资讯客户端,成为“两微一端”中“一端”的代表,大有与微博、微信并肩之势。
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进入2015年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写入“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亦频频与新兴媒体互动。新生事物渐入主流。
这一阶段在人民日报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对自媒体的认识升级。
以前只是探讨微信公众号的盈利前景,如今把整个自媒体作为一个新产业经济来看待。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传媒业的新增长点。(《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发展新动力》2015年4月)
以前多从社会文化角度审视新兴媒体,现在增加其经济属性的视角。
以前多是从宏大层面来关注新媒体,现在从个体及个体利益层面予以激励。比如今日头条CEO张一鸣3月在博鳌论坛上向总理李克强提出“降低科技公司期权税收税率”的建议,得到了总理李克强的积极回应,不久即付诸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0月,李克强在北京双创周上也会见了张一鸣。在此之前,今日头条最大的动作之一是推出“千人万元”计划,轰动一时,可说是内容创业的一股清流。总理半年两见张一鸣、频繁互动的背后,透露的是国家层面对智能资讯分发平台和内容创业者的支持。
与此同时,新媒体从业者的身份也获得了新的认知。2015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一年后,统战部确认“新媒体从业人员属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人民日报在文章《没有人是一座孤岛》(2015年9月14日)写道: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主流舆论声音,依托发达的科学技术,日益繁荣的自媒体,激荡出澎湃的善意浪潮。
新媒体从业者也是主流舆论声音的传播者,上层建筑越来越多地“激荡出澎湃的善意浪潮。”
三大转变
大约五到六年的时间,从博客、微博、微信再到新闻资讯客户端和头条号,人民日报对自媒体的态度也经历了一番变迁。
概括起来,这种变化体现在了三方面。
1. 从闯入者到创业者
自媒体在初期甚至被视为“闯入者”,但随着规范的出台和内容创作者的成熟,自媒体逐渐在新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经济效应大大激发,甚至成为“双创”的行业先锋:人民日报先有对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的关注,后有对头条号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的展望。内容创业者俨然已经成为“双创时代”的先锋创业者和新经济实践者。
2. 从宏大到个体
在人民日报今天对短视频的报道中,出现了以下“接地气”的内容:
今年5月,一个叫做“坤哥玩花卉”的头条号开始发布家庭花卉种植教学内容的短视频,其中最受欢迎的解剖猪笼草视频累计观看人数达到765万。创作者“坤哥”表示:“偶然看到今日头条上很多有趣的视频播放量很高,但花卉园艺类的非常少,正好现在做视频很简单,一个智能手机加一个自拍杆就能完成一个作品,于是就考虑试一试。”
人民日报最开始关注的是新兴媒体对传播秩序的宏观影响,但慢慢的更多关注起其对生活细节的改变和创作者的冷暖。越具体、越微观,表明这个新生事物与生活结合得越深入。
3. 从文化现象到产业经济
最开始,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影响是被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看待的,谣言传播、语言暴力、微慈善等现象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随着微博、微信大V展现出惊人的变现能力以及头条号作者每月上万元的稳定收入,新兴媒体的商业前景引起关注,直到最终被作为媒体科技产业的一个分支和新增长点。这种转变,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利好。
流量的持续增长、平台的重金补贴,最高官媒的加持、短视频风口的爆发,种种迹象显示:短视频创业正当其时。
印联责编:Sputnik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