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焦点关注

互联网经济治理四问:产权和责任到底归谁

时间:2017-01-16 13:51:22来源:互联网

  【印联传媒资讯】20年前,我是第一批使用互联网的人,那时候社会上对我们这种人有一个别称,叫作“网虫”。在他们看来,上网是一种另类的消遣模式,但是到今天,上网已经贯穿到我们每一个现实生活的场景——新闻、社交、购物、交通、支付、借贷、娱乐和教育,不再仅是消遣。

 

  我在APP上找一家餐馆,用支付宝或者微信付钱,半小时内快递小哥把食物送上门。我想问大家,这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你会说,这么问很幼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分不开。

 

  我们买辆车带家人去郊游,去餐馆吃一顿烛光晚餐,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请问这是精神享受还是物质享受?你也会说,这么问很幼稚,物质和精神分不开。

 

  今天很多人喜欢把实体经济和虚体经济对立起来。我看确实不对。你还喝水吗?还用空调吗?我们还喝水,还用空调。虚拟经济或者数字经济其实是带动和补充了实体经济。问谁替代谁,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你要问的是,有意思的是,这家实体经济怎么样了?你们家的水卖得怎么样了?你们家的空调卖得怎么样了?

 

  线上和线下已经分不开了,大量的线下生活已经搬到了线上,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处理了。这个时候,互联网经济治理成了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急迫和普遍。

 

  互联网经济治理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的问题。

 

  第一个基本问题:产权归谁?

 

  互联网经济产生了许多新的数据,数据就是资产。一个人逛淘宝店,逛店的轨迹数据,到底应该归谁?是消费者,是网店,是淘宝平台,还是政府?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看法有道理,整个博弈的过程也会相当漫长。但我们相信,整个治理的规则,会朝着一个平衡点去移动。这个平衡点,就是数据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谁能把数据用好,数据就更可能是谁的。那些能尽量把这个资产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治理规则,能够使数据资产发挥最大效益的产权界定原则,就是好的规则,就是稳定的规则,就是大家都愿意遵守的规则,就是能活下去、活得好的规则。

 

  在Kindle阅读器上,我们阅读时顺手划的下划线,这个下划线信息的知识产权归谁?是读者、作者、还是亚马逊平台?实际是归亚马逊平台。在我们购买了Kindle,第一次使用时,就接受了协议,让这个知识产权归亚马逊了。我认为这个界定是合理的。原因很简单,由亚马逊平台使用这些信息时能产生的价值,要比每位读者把这些藏起来当作自己的隐私的价值大得多。

 

  同样,政府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也会问平台要数据。这当中当然有博弈,有抗衡,但我相信最后的结果不会一边倒,既不会让政府为所欲为地拿到所有的数据,个人也不可能绝对地保有隐私。这当中有一个平衡点,谁把数据用得越好,谁就越可能、也越应该掌握数据。

 

  第二个基本问题:责任归谁?

 

  一个消费者在淘宝平台上买了一件假货,他受到了损害。如果说责任完全归消费者,那么消费者的损害就达到了最大化;而如果我们把责任推给平台,那么平台就要承担很大的成本,不仅是赔偿的成本,还有管理的成本,要雇好多的人,要有很独创性的技术来进行打假。确实,阿里平台也一直在用这些技术,但是它也不能够承受无限责任。

 

  有人说能不能让政府来担责?政府来做,能像平台那样,能雇那么多人吗?能用上这么先进的技术吗?我们都知道,监管部门的一个处室里面就几个人。你要他们几个人把全国的假货都管起来?他们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非要让他们承担这样的责任,他们就会把平台给关了;把平台关了,官员算是能够交差了,但是这样的话,又会产生另外一个更大的成本,那就是全社会丧失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所有好处。

 

  这时候,整个社会所承担的成本,就要远远比部分的消费者买到一些假货所要承受的成本大得多。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单独一方的责任最大化,单独一方的成本最小化,而是整个互联网治理的社会总成本的最小化。

 

  我们知道制度的演化是漫长的,但它应朝着一个方向去迈进:责任怎样分摊能够使全社会总的治理成本最小化,怎样的治理体制就是合理的。在这当中,没有谁是完全免责的,也没有谁是负全责的,那将是一个平等的协同治理的生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体系。

 

  第三个基本问题:谁来试水?

 

  我们面前有两套哲学:一套是说,凡有新生事物,我们先制定法律,先有规范,再按照规范发展;另外一套是先让新事物发展,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出现重大的问题,法律和管制再跟进。

 

  显然是后一种哲学更合理,更贴近现实。法律和管制,总是对现状的确认——是法律和管制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是社会发展适应预定的法律和管制。

 

  如果在互联网约车还没发展起来之前,就先让交通部门里那些管出租车的人来制定法规的话,那我们今天互联网约车的轴距就肯定是2.6米以上,另外还有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而计价器就一定是出租车上的计价器,不会是用户的智能手机。

 

  又例如市场准入问题。2010年,工商总局49号令,确认了自然人只要向互联网平台申报他们的真实身份,就可以展开网上的经营。门槛这样一下子降低了以后,电子商务就蓬勃发展起来了。这是电子商务发展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创新,具有国际的示范意义。

 

  至于电商到什么阶段要进行工商登记,应该给他们以自由选择。这跟我们谈恋爱是一样的。我们先是同学、同事,后来成为恋人,再后来去登记结婚。如果规定谈恋爱以前就必须到民政局登记,民政局不堪重负不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好姻缘,也都不会存在了。所以让互联网平台先试水,让子弹飞一会儿,发现重大问题,法律制度再跟进,这是我们的一个共识。

 

  中国互联网经济之前经历了政府部门不太管的过程,今天要接受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政府部门管得过多、过宽。实际上,政府部门应当将稀缺的政府管理资源,转向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政策、管理雾霾,放手让市场、让平台去完成自律自治。

 

  第四个基本问题:向谁靠拢?

 

  我们现在有很多讨论,说线上线下不公平。我认为讨论公平和不公平的问题,本身没有意义。线上线下情况本身就不一样,线上有数据资产,线上会出现炒信,线下有吗?

 

  是不是公平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评判一个规则到底是不是合理,不应该根据它是否与线下看齐,而是应该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新的治理模式,要看它能否顺应未来发展的趋势。

 

  既然是新生事物,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老的方式去套这个新生事物呢?为什么不可以给这种新生事物一个恰如其分的身份,一个恰如其分的治理规则呢?我们要向前看,要用发展的眼光,让线上带动线下,让线下朝着线上新的标准来转变。

 

  互联网经济治理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将为未来这一领域的实践指明方向。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