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老干妈”带动包装印刷等百万人就业

时间:2017-02-20 13:52:28来源:互联网

  【印联传媒资讯】目前,贵州有大小辣椒调味品企业130多家,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农户种植辣椒、油菜籽等农作物的积极性和种植面,还带动了农业种植、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近日,已经一年未在媒体露面的“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媒体曝光了她已在2014年悄然退出了对公司的持股,不再持有南明老干妈任何股份。一时之间,网上热议纷纷,让“老干妈”这一日均销量两百多万瓶的农特产品窜红了互联网端。

 

 

  麻辣“老干妈”陶华碧纵横商界20年

 

  说起“老干妈”牌辣酱,中国人可谓无人不知。因独特的风味,“老干妈”成为了国人家常饮食中常用的调味酱料。其创始人—现年70岁的陶华碧,更是被奉为商界楷模。

 

  生产“老干妈”的公司,是位于贵州省贵阳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企业由陶华碧在上世纪90年代注册成立。《贵州日报》2月9日刊登的报道称,老干妈2016年度销售额已突破45亿元,20年间产值增长超过600倍,近3年缴税20.62亿元,20年来纳税额增长了150倍。

 

  她不识字,没有任何财务知识,但她也喜欢钻研,记忆力惊人,不畏艰难,执著于想做的事,对现金近乎偏执的重视,绝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每一次迈出扩张的脚步都慎之又慎。2012年,她以36亿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

 

  老干妈公司的不断壮大,也促进了贵州省辣椒加工业的发展。目前,贵州有大小辣椒调味品企业130多家,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农户种植辣椒、油菜籽等农作物的积极性和种植面,还带动了农业种植、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老干妈的艰辛创业之路,堪称一段传奇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至今她能认识的三个字就是她的名字。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生活异常艰辛。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她发现大家非常喜欢他做的辣椒酱。于是专门做这个产品卖,结果辣椒酱供不应求。

 

  1996年8月,在地方干部的游说下,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后来,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主动辞职来帮母亲,成为“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

 

  此后,“老干妈”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成长为年产值45亿元的巨无霸企业。

 

  “干妈式”管理与公司组织架构特色

 

  陶华碧大字不识几个,中年丧夫,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固然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成功分不开的,但与她的“干妈式”管理也离不开的。

 

  在陶华碧的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公司2000多名员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

 

  除此之外,陶华碧还一直坚持她的一些“土原则”:隔三岔五地跑到员工家串门每个员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有员工出差,她像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送到他们出厂坐上车后才转身回去贵州过年过节时,有吃狗肉的习俗,陶华碧特地建了个养狗场,长年累月养着80多条狗,每到冬至和春节就杀狗供全公司会餐。

 

  除了“干妈式”管理之外,陶华碧在公司结构设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谢邦银笑称自己就是个“业务经理”,因为总要扑到一线拼命。

 

  2003年,一些政府领导曾建议陶华碧公司借壳上市,融资扩大公司规模,却被陶华碧一口否决,陶华碧的回答是:“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有官员感叹,和“老干妈”谈融资搞多元化,比和外商谈投资还要难。

 

  “老干妈”与包装印刷业

 

  公司成立之初,陶华碧发现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可是人家嫌她的订货量少,不予生产。在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按照目前老干妈每天上230万瓶的销量,每天大约需要10万只纸箱,差不多是一家中企瓦楞包装企业的规模。

 

  如今,进入古稀之年的陶华碧即将隐退,但她大字不识几个,42岁开始创业,凭借一瓶辣酱成功进入2011年胡润女富豪榜单50强,财富值31亿元的人生注定是一段传奇。陶华碧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荣誉,也映射出她人生的辉煌。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