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当前位置首页 > 营销管理 > 快印营销

“替父代言卖酒”造假,无底线的“情感营销”应重惩

时间:2018-12-24 16:59:09编辑:Linda来源:互联网

印联传媒资讯】近期,仁怀市委宣传部对外通报称,网上传播的“替父代言卖酒”推文系虚假广告,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醉臣酒业有限公司被仁怀市市场监管局认定已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加重处罚,罚款45000元。



“贩卖同情心”的套路已经不管用了


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起来的贩卖同情心的营销一再受到舆论的指责。从被各类商家滥用肖像恶意营销的“滞销爷爷”,到在众筹平台编造谎言骗取捐款……骗子们正在疯狂地消费着本就渐行渐远、社会上已经非常稀缺的同情心。由此导致的一个恶果就是,我们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看待事情的眼光,逐渐模糊了的善良底线:“反正我不信了”。


在营销广告中,故事的主人公“陈静”通常是青春靓丽的女大学生。她放弃高薪或者城市生活,回到茅台镇老家帮助父亲卖酒。虽然这些酒最低每瓶只卖到16.5元,但操盘者大多对标贵州茅台,部分广告甚至表示“我们对天发誓,比1500元的某台酒还要好喝。”由于版本不同,“陈静”不仅面貌不一样,年龄也出现混乱,连“父亲”也由多人扮演,纯属不一样的妹子,不一样的爹。网友吐槽:“难道茅台镇的酒厂老板都有个立志卖酒的女儿?”不仅如此,其官方商城中提供的生产厂家与网店中产地都不一样,其漏洞之大,令人啼笑皆非。


虚假情感营销伤害别人也亏了自己


这种虚假情感营销造成的影响恶劣。以“替父代言卖酒”为例,茅台镇小作坊企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量小作坊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茅台镇网络推广乱象,正在伤害茅台镇酱香产区的产地信誉。更重要的是,这种打着“朴实乡村”招牌但却丧失底线的情感营销,伤的恰恰是人的情感、人的善心,它不仅有违商业伦理,更是伤害社会道德。有网友调侃:本来我是良心过意不去才去喝酒,现在我才知道我的良心被出卖了。自己以前还在抱怨父母容易受骗,这会儿自己却栽了。


茅台镇是我国知名的名酒产地,醉臣酒业公司以假乱真的虚假广告,其内容及模式被模仿发布对茅台镇名誉及真正知名产品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仁怀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广告法等法规,决定给予广告发布费5倍的加重处罚。梳理一下数据,该款白酒共生产500件、3000瓶,成本价格每瓶28元。被查获时,销售了860瓶,每瓶价格60元,销售金额51600元,获利27250元。但醉臣酒业已经支付了9000元广告费,加上45000元的罚款,已大大超过其盈利额,也就是说,这笔虚假营销生意收不抵支,亏大了。



对虚假营销就该严惩不贷


按照法律,陈述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已经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根据相关规定,经营者或可被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新《电商法》也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另外,对发布推文的人员、平台的审核不严是否也应该处罚?这一切,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规矩,仅仅罚酒三杯式的处罚不能彻底杜绝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


醉臣酒业被加重处罚的案例给那些不良商家敲响警钟,虚假营销就该严惩不贷。只有监管部门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夸大失实、过度渲染的营销欺诈行为,加大其违法成本,对悲情营销露头就打,使其得不偿失,才能倒逼企业及平台回归守法经营的正途,提升社会责任和管理水平,杜绝虚假营销的市场空间,遏制弄虚作假、违规销售的歪风,也才能坚决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


作为商家,用一些带有煽情、励志情节的产品故事来营销,本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商家在广告宣传时无中生有,将虚假的故事包装成博取“眼泪”的卖点,策划了一出又一出“情感营销”大戏,甚至直接利用公众的同情心,欺骗消费者花高价购买劣质产品。这种毫无底线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涉嫌违法,理应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