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全球化语境造就着媒体势不可当的融合创新,传统媒体必须正视自身的作用与短板、希望和挑战,面对现实进行重新梳理、评估和审视,并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实现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与此同时,传媒人必须认识到,融合也好创新也罢,没有固定的路径与绝对成功的范式,只有适合自己,又能最大化地适应市场与受众的,才是最好的模式。
美国纸媒网站:
“稻草”是“巨浪”里的希望
美国不少主流媒体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实施网络内容收费,开发APP应用程序等多种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来实现转型。譬如《纽约时报》在近20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向全球范围的读者提供《纽约时报》的完整内容、即时消息等。该网站已经成为美国网络报纸最大的品牌,其在线业务正在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有调查显示,美国有90%的纸媒已经发布了移动终端的APP应用程序。目前,包括APP、网站等在内的数字广告收入,约占美国报纸广告收入总量的11%。
启示 恪守内容为王理念,独辟新闻网站新径。《纽约时报》及美国纸媒“报纸+网站”的成功做法现在看来也很“传统”了——这是大数据时代媒体在无奈窘境下的一条路径,当然,不是所有的这种加法都是成功的——“烧钱”不见效的新闻网站在全球不在少数。
但无论传播环境如何“浮华”与“热闹”,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必须恪守的一个真理,这是“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网络、客户端等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解决目标群体看什么、喜欢什么、热衷什么、忠诚什么问题的“本”,仍然在内容。
可以说,纸或者网或者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只是“餐桌”上的“盘”,载体重要,但“盘”里的“菜”才更重要。对于纸媒体来说,即使是成功的网站,也只是“巨浪”里的“一根稻草”。
英国《金融时报》:
释放人力资源和运营模式能量
为节约开支,《金融时报》整合编采人员,编辑记者既为报纸也为网站写稿、编稿。报网人员一视同仁,享受同等薪酬和待遇,其网站技术支持人员只有20多人,而且他们还同时为全报社服务。这使得采编工作方式更加灵活、新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新闻生产力释放出最大能量。报网互动上采用“网络+报纸”的捆绑销售模式,市场60%的客户选择这种方式。《金融时报》重视与读者互动,通过网站了解读者阅读爱好,将信息反馈给报纸,改变报纸单向传播的不足,促进其做到有的放矢。
启示 激活“人”的资源,挖掘运营潜力。融入新媒体靠什么,要依靠科技,因为科技在大数据时代是最基础的手段、载体和平台。但新闻出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最根本的,首先还得靠人,有顶级的人力资源队伍的培育尤其是整合利用,媒体融合才有最活跃的生产力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时报》的人力资源整合利用,抓的是根上的举措,值得人力资源仍是“两张皮”“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甚至“多张皮”状态的传统媒体思考和借鉴。
再有就是模式创新,新的融合需要新的构架,这个构架是建立在挖掘运营潜质的基础上的,要变革过去“单一”(订阅)或“二度”(订阅+广告)的产品运营模式,在融合的同时,不单是进入新技术的平台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开发与新技术相匹配的运营理念、机构、举措,多方开发适应市场的各类产品,迎合各种受众的需求,在丰富媒体产品形态的同时,实现融合状态下的影响力扩大和赢利模式的创新。
《日本经济新闻》:
坚守并进行竞争力再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上的内容只用主报文章、网站记者采访的新闻和时事通讯社的消息,其他渠道的外来信息一律不用,而主报通常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文章上网,想看全文就得买报纸。
启示 浮华里的坚守与再造。与期刊、书籍不同,报纸就是“新闻纸”,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新闻的报纸数字化转型需求更为迫切,但转型不等于盲目跟风,《日本经济新闻》的做法告诉我们,坚守自己的主流性和节制性——“想看全文就得买报纸”无疑是成功的坚守。
媒体融合趋势客观上造就了媒体的“浮华”,但作为传播产业,革新什么、坚持什么、创造什么,这些综合要素永远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点。
小新观点:无论如何变迁,传媒内容品质的基石不会动摇——这是必须要有的坚守;同时针对新的信息技术、优质的新平台和载体,在再造竞争力的时候,又要有所作为——根据社会需求和读者需要,以适应市场的形式开展传播,这样,可以使新闻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