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焦点关注

互联网安全问题阻碍了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

时间:2014-03-26 13:42:24来源:人民网

  【印联传媒内容摘要】近期发布的《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对安全性存疑的手机用户占比高达61.23%,手机病毒木马、手机遗失造成账户损失、出事后难以找到责任方等问题,令公众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感到担忧,极大地阻碍了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预留手机号进行短信验证的身份认证方式存在很大安全漏洞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有的身份识别方式基于客户预留手机号的短信验证,一旦手机卡被复制或验证短信被劫持转发等情况发生,犯罪分子可以非法控制被害人的手机银行,甚至“帮助”被害人注册开通手机银行,进行犯罪活动。

  从目前主流的电子支付方式看,如果用户办银行卡时有在银行预留手机号,那么只需填写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和预留手机号就可实现银行卡的绑定,然后通过设置的支付密码就可实现消费,并不需要银行卡的密码,而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在网络上很容易泄露,存在较大的互联网身份盗用风险。

  二维码支付的业务流程中,在手机产生二维码的第三方账户极易被盗用,同时二维码扫描也给了犯罪分子诱使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植入恶意木马窃取关键信息的机会。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中,重大资金被盗及资讯泄密案件频发。

  2.支付指令与验证指令单通道传输容易被篡改

  众所周知,银行和第三方公司在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已做了相应的安全措施,但由于客户与银行之间单通道的通讯传输方式(由手机、电脑等终端同时发送支付指令和验证指令到银行服务器),这种方式容易受网络中间人、浏览器劫持人所攻击,金融机构难以确认客户端操作者的身份,从而无法识别网络中间人对支付指令的篡改。消费者面对的是花样繁多且不断升级的攻击方式,操作稍有不慎即造成损失。而“U盾”“电子口令卡”等安全工具,还是存在着对客户安全使用意识要求较高且携带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