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资讯】Logo是把握人的注意力的关键因素,所以Logo的设计思路基本围绕“容易看到、容易理解、容易记住”这三个重要指标。但这过程依然必须要顺应大环境下的审美潮流。
早在1995年,Nike就去掉了Logo中的文字元素,原本的“Just Do It”不再出现。随后Apple、麦当劳、星巴克和其他品牌经过几次演变后,也去掉了Logo中的文字部分。
星巴克在 2011 年的新Logo中正式去掉了“Starbucks Coffee”字样,时任行政总裁Howard Schultz 为此释义:“我们正在做的,是让Starbucks 突破固有圈子,超越咖啡领域。”
万事达卡在修改Logo之后,其首席市场推广及传讯总监曾说,如此的设计含义,也是希望强调MasterCard 不再只是卡类产品。这显示了无文字Logo盛行的一个原因,隐去文字的固化解释,让人们对于品牌的涉及领域更充满期待和想象。品牌们也正是在这样做的,越来越多跨界和尝试,让领域界限模糊,但也因此造就了更多的商业可能。
当然其中也有显而易见的原因,视觉的意向总是比语言更加容易理解。对于图形的理解,没有国界和文化差别的限制,溢于言表且充满力量。同时,在互联网占据生活的今日,文字和口号显得太过冗长,简约的才更能令人一眼就记住。
如果谈及消费思维,结合消费者的认知和态度来看,去掉文字的Logo的做法,是“去品牌化的”方式,去品牌化能令人们感到更多的亲切感,当然这是基于高知名度的品牌来说。可口可乐曾经推出的“Share a Coke”的推广活动,以琅琅上口的歌词和人名代替印在汽水瓶身的Logo,营造“我们都是可口可乐”的亲切感,扭转了美国下跌了10 年的可口可乐销量。
哈佛商学院高级讲师Jill J. Avery的研究表明,视觉意象比语言更吸引消费者注意,令人想要去主动解读广告传递的讯息,也就是说,能够带来更多个人化的想象和解读,就引起了注意。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