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焦点关注

来往不再紧跟微信 马云要求慢慢来

时间:2014-04-24 14:33:15来源:搜狐网

  【印联传媒网讯】一款名为“秘密”的APP近期忽然走红,业内惊呼“匿名社交”原来可以这么疯狂,用户则喜欢“秘密”上那满满的负能量:八卦、调侃、隐私、甚至于毁谤。比如有用户在秘密上嘲笑阿里旗下的社交产品来往:“来往花了那么多钱,用了那么多人……产品做得还不如秘密,情何以堪?”这条充满负能量的“秘密”,获得了数千人称赞。

 


 

  然而不为这些人所知的是,4月14日上线的新版来往开始选择与“朋友就是要来往”的初衷拉开距离,从与微信同质的熟人社交,转向打通陌生人与轻熟人的“兴趣社交”。

  不再紧跟微信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貌似颇具道理:“能干掉微信的,一定是和微信不一样的东西。”

  4月14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来往”全新5.0版本上线,“扎堆”成为新版来往的核心功能。全新改版的来往对“扎堆”功能做出了大量调整,并将公众账号也升级融入扎堆功能中。

  同时,这一次来往没有再去屏蔽对手微信,反而伸出橄榄枝—在新版中,用户可以将扎堆内容一键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微博等。

  曾几何时,移动IM的Logo统一变成了“对话气泡+点点+任一底色”的组合,这底色很多时候还都是绿色,你想吧,微信、来往、陌陌、微米、米聊、秘密……让人怀疑UI设计师的创造力都跑哪儿去了?

  移动IM在功能上也大同小异,除了独辟蹊径的陌陌,因为和微信不那么相似,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来往推出全新5.0版本,把扎堆提到了功能第一。用户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

  过去的来往曾格外看重熟人社交,喊出“朋友就是要来往!”,还仿照微信,推广公众账号平台。后来发现,一切的努力不过是在走微信的老路,要超越很难。

  这一回,阿里巴巴选择主推扎堆,从兴趣社交切入,通过共同兴趣让陌生人变为轻熟人,最后到熟人。确实是微信上目前还没有提供的一块空白。

  同类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

  基于熟人社交转变到基于兴趣,来往的变化过程是渐进式的。从来往iOS客户端在2012年7月底上线,到2013年下半年,来往一直坚持于做熟人之间的社交平台。

  在那一时期的来往,“私密性”非常被看重,比如,扎堆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推荐的广场,用户只能通过扎堆码或者二维码扫码进行“扎堆”。

  直到2014年3月初,扎堆二维码公开,还出现了扎堆名片发送、扎堆置项、扎堆信息流、扎堆搜索等功能。到了3月末的更新当中,扎堆已经升级为一级导航,新增扎堆最新信息,支持扎堆内容分享。

  由兴趣开始,引导陌生人成为朋友,建立社交网络。这种方式是来往扎堆的独创吗?好像也不是。扎堆的竞争对手已经出现不少了。

  在2003年,带着员工吃饭的李彦宏首次提出了做贴吧的想法,百度贴吧发展十年,总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亿,有超过810万个兴趣吧。李彦宏本人还是生活吧、植物吧、白皮松吧的忠实吧友。

  豆瓣小组也是精致的兴趣社交,根据兴趣图谱聚合用户。虽然没有强关系链,豆瓣的豆友还是乐意在电影、星座、美剧、动漫、户外等群组里聊得火热,有的还以此深入组织线下活动。此外,还有基于新浪微博用户的移动IM微米,也是一款在寻找发展机会的兴趣群组社交应用。

  都是兴趣社交,后来才出现的来往扎堆,会超越上面这些的先发优势吗,可能要看马云和阿里集团的强推魄力。

  马云态度变软:慢慢来

  阿里此次推广来往扎堆的做法是,在4月19日至21日期间,有数千个特色扎堆同时在线上开展活动,通过“辞职去旅行”、“烂片大吐槽”等主题,以及五花八门的礼物,让用户展开互动。

  从来往诞生开始,马云、陆兆禧两人都为它写过不止一封内部邮件。去年10月,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论坛发帖,强制每一个阿里员工11月底前必须有外部来往100个用户。

  “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呆在这公司里。”马云甚至将推广来往称为“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

  然而,随着追赶微信的战线拉长,他在今年3月份的表态中已显得不再那么急迫,“最后好与坏还有3-5年,慢慢来。”同时,已经有阿里移动战略产品重心从来往转移到手机淘宝、支付宝钱包的传闻出来。

  回过头来看,一系列强推来往的做法也未必有好的收效,用户数虽然在猛增,但其中不乏有尝鲜者,以及为了获得红包、返券注册了账号,后来变得活跃性极差的“僵尸”用户。一些来往用户的好友甚至只有一个—为了帮助在阿里工作的员工朋友获得“呆在这公司里”的资格。

  更令人烦恼的是,一些基于来往的营销活动逐渐滋生,与微信营销不同的是,在来往平台上被看重的是与其关联的淘宝账号,那可是活生生的真实淘宝用户!

  相关营销软件应运而生,比如,利用一款名为来往营销助手的辅助营销软件,就可以通过来往敲门功能批量加好友,批量邀请我的好友进入自建的扎堆等等。引发淘宝商品推销、图片发布等垃圾信息泛滥。

  这些问题,也成为来往发展的隐忧,此前微博也曾因僵尸号、营销泛滥等问题饱受用户诟病。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