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当前位置首页 > 营销管理 > 快印管理

千帆印刷厂等印企倒闭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14-03-14 14:59:10来源:科印网

    【印联传媒内容摘要】2013年印刷行业出现的倒闭潮,与往年倒闭潮出现明显不同的是:这几个倒闭的印刷工厂,都是原来给人们感觉颇具实力的成功企业。然而,残酷的现实已经向人们明确诏示: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如果违背了市场规律,盲目转型,经营无度,最终都可能将企业引向死胡同。

 

 

  在2013年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印刷行业竟接二连三传出爆炸性的新闻:“福建印业巨头——千帆倒闭,老板跑路工厂遭哄抢。”“深圳布吉一家印企濒临倒闭,工人已四个月工资未发,三百多工人今天去政府请愿了,工厂已被法院查封。”“北京日邦印刷公司关闭:200多名员工集体请愿讨要工资。”似乎就像第一张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福州“千帆”倒闭后,引起了业内的连锁反应,一家又一家算得是上规模的印刷厂,都因为不堪重负接连倒闭了。

  笔者注意到,2013年印刷行业出现的倒闭潮,与往年倒闭潮出现明显不同的是:这几个倒闭的印刷工厂,都是原来给人们感觉颇具实力的成功企业。然而,残酷的现实已经向人们明确诏示: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如果违背了市场规律,盲目转型,经营无度,最终都可能将企业引向死胡同。所以,企业在制定经营策略和方式,以及进行管理转型的发展过程中,要多一点淡定,少一分冲动;多一些理性,少一点盲目,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多观察,勤分析,深思考,企业才能少走弯路。

  透过“千帆”等倒闭的印刷工厂,可以看出,这几个印刷企业有个突出的优势:那就是设备相对比较齐全,且设备性能优异,生产能力比较高。但是,设备产能的优势,毕竟是依靠巨额资金投入的结果。而在印刷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行业利润日益微薄的环境下,企业如果不考虑市场实际状况,一味加大生产方式和规模转型的力度,过多地投入庞大的资金引进新设备,那么,企业产能的过分优势,也会迅速转变成为企业经济沉重负担的劣势。因此,企业生产转型一定要在订单可靠保障的基础上,适当引进适合于本企业生产状况的新设备。而不能像福州“千帆”那样,不顾市场状况和企业的订单基础,先盲目大量添置高性能的先进生产设备,而后通过大杀价的不正常手段去招引更多的客户,来增加工厂生产的业务量,这种做法是注定将以失败而告终的。所以,笔者认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印刷企业的经营和转型,一定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且不可盲目跟风,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使企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分析“千帆”等倒闭印企案例,可以给人们更加明确的警醒和更深层次的启示,我们从中应该吸取深刻的教训,认真思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理清企业发展的管理思路。

  1.企业转型并不等于管理得到升级。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印刷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必然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所以,企业进行合适的转型也是迎合市场的必要选择,但是,转型并不完全意味着企业就一定会得到管理的升级,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在企业转型的形式有生产经营方向与管理模式的改变;有生产结构与生产工艺方式的调整;也有生产规模与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等。通过转型谋求企业消除或降低有害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能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本,进而达到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质量的目的。因此,企业转型的目的,应该使企业的管理质量得到有效的升级,这样的转型才是成功的,可行的。我看,企业所有的转型都必须围绕这个大方向走,才能使企业管理朝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2.赊账经营一定要把好度。现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匮乏困境,有些印刷企业采购原材料几乎是依赖赊账方式勉强度日,不仅拖欠多家供应商的货款,甚至采购设备或配件也要拖欠一部分资金。为了稳住客户,有的印刷厂也让一些客户拖欠应付货款。还有那种通过参加招投标中标引来的大客户,虽然订单量大,但是,利润可能甚微。如果结算周期长一些,质量要求又苛刻,可能就会出现多接了订单,而企业的效益却明显趋于下降状态。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势必就会加剧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因此,不论是供应商还是印刷厂,赊账经营一定要有个度,只要超过了具有风险的赊账额度,一定要采取断然措施,否则,对双方错误的经营方式都是一种纵容,最终会造成两败俱伤。笔者发现,有些供应商就很明智,任你印刷企业实力再怎么强势都不让赊账,即使已经形成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允许赊账也要控制一个小小的额度,一旦超过了风险的额度就断然停止供应原材料,这也是友好合作应该注意控制的基本原则,供应商不给印刷厂赊账,就是给予对方一种经营管理的压力,使印刷厂增强理性经营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印刷厂少陷入越来越深,甚至资不抵债的困境。实际上,严格控制赊账的额度,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善待。

 

本文编辑/印联小黑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