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网讯】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忘带手机如“上刑”,天性好动的孩子再也不爱“移动”,老人们对移动互联既爱又“恨”--移动互联在给人们带来极为丰富的信息和超多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正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心态。
碎片化的生活,匮乏的深度阅读
层出不穷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正填补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人们的时间也正变得更加碎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机应用,已经挤占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时间份额。
各种心灵鸡汤、处世之道、职场哲学、“内幕消息”充斥社交网络,成为草根们的精神食粮;各种碎片式的“思想”,段子式的“幽默”,八卦式的“渊博”经相当程度在颠覆着传统的传媒与言论文明。
有网友感叹:“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发现不知咋拍了; 知道了太多一生中值得去的地方,感觉这一生简直就是白活了; 知道了太多的潜规则,突然发现已被规则了。”
当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我们便少有大块、安静、连续的时间,去进行一些系统的阅读,去思考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
于是,有网友预言,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会很快厌烦这一切。后互联网时代,网民不再只追求获取能力,可能更追求屏蔽能力,个性化过滤或定制、小众化部落化的社区,将逐渐成为新时代的追求。
“暴晒一族”:不值得晒的就不值得做
晒美景、晒美食、晒萌娃、晒乖宠、晒工资、晒账单、晒奇遇……自从有了社交网络,似乎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晒的。
不断在网上更新动态,向朋友展示自己的生活,得到大家的关注、满足以及尊重,通过“晒”让久未联络的老友、老同学找到谈资,互相了解近况,满足交往的需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晒客”的心理也在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助人为乐的行为总要通过社交软件“委婉”地表达一下、和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总要通过照片“秀”一下、对有些高档次的消费总要在朋友圈里“炫”一下……
“暴晒一族”推崇的生活准则是:不值得晒的就不值得做。
正因为此,“暴晒一族”越来越依赖通过“晒”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行为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心”。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网上越来越普遍的晒存款、晒豪车、晒名包等炫富行为,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加重了社会心理负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他人的关注、点赞和回应的极度渴望让人裹挟其中、欲罢不能,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有时过度炫耀,甚至可能让人陷入妄想,走向极端。
忘带手机如“上刑”?
有网友总结出移动互联时代的十大“酷刑”。虽说得有些夸张,但也生动折射出人们对移动互联的心理依赖。
一是忘带手机。“我最近一次忘带手机的惨痛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天艳阳高照,我的心却一直阴沉沉的,一天上班没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网友“刘兴亮”这样写道。
二是连不上wifi。人们到酒店或餐厅后,往往会问一句:有免费wifi吗?很多手机用户都把营业场所有没有wifi看成是否去消费的衡量指标之一。于是,很多营业场所都显著标出免费wifi来吸引顾客。
三是流量不够了。到了月底,当手机的流量所剩无几时,那种心理恐惧感,久而久之会成为心理疾病。网友笑称:“每到月底,总有个叫做刘亮(流量)的小朋友耳朵会很发烫,因为大家都在念叨他。”
四是忘记密码。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虚拟财富也好,货币财富也罢,都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的密码中,因此,管理密码就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记住了账号忘记了密码。
五是聚会时不让玩手机。聚会、聚餐、开会时,手机已经成了很多人形影不离之物。上菜了,先拍照发微博;聚会时,对谈话内容充耳不闻……手机已经成了聚会时的闷局导演者。
六是让女孩停止自拍。“如果让女孩停止自拍,那半边天就会塌下来。”
七是父母学会使用微信。“自从母亲加入自己的朋友圈后,一打开微信,满屏都是养生长文、‘心灵鸡汤’的轮番进攻;偶尔自己发一两条略带伤感的文字,母亲就连着发来语音嘘寒问暖、叮嘱埋怨。忍不住想要拉黑。”这是某个网友的微博内容,估计也是很多人的相同感受。
八是wifi密码太复杂。wifi连不上很痛苦,wifi密码输不对更痛苦,输来输去七八遍都输不对,那就是苦上加苦了。
九是APP卸载不了。几乎所有手机都会预装很多APP,总有一些APP是你用不到的甚至是面目可憎的。但是这些APP删不掉卸不了,只有刷机才能搞定。但是一般用户有几人会刷机呢?郁闷。
十是网购后等不到快递。网购后最大快乐就是收到快递的时候,网购后最大的痛苦则是迟迟收不到快递的时候。
又爱又“恨”:银发一族怎接纳移动互联?
81岁,会用智能机,能玩转微信,家住广州市天河公园旁的赵爷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潮”。听闻要采访,他爽快地答应,还和记者互加微信。聊着聊着他要去天河公园健身了,手机屏幕上闪过几个好玩的表情。
去年5月,儿子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教他打电话、发信息,还给手机装了微信,慢慢地,赵爷爷就体会到了网络的妙处。赵爷爷的女儿是一名导游,经常带团在各国跑,经常担心父亲有没有照顾好自己。得知女儿的心思后,赵爷爷有次做完午餐,就马上拍张照片发给女儿。“我女儿很快就回了笑脸,我知道她放心了。”赵爷爷笑着说,从那以后,他就经常用手机给女儿报平安。
但像赵爷爷这样的老人并不多,多数老人都在移动互联面前都“败下阵来”。《广州日报》不久前报道称,对老人来说,移动互联存在三只“拦路虎”。
一虎:子女“不耐烦”。
“不少长者都曾经跟我们诉说过苦恼:子女有孝心给他们买了智能手机,但很多功能都不会用,往往向子女请教几次后,常遇到不耐烦的情况,长者们就不好意思继续问了。”广州海珠区海幢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廖姑娘告诉记者,常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活动的长者当中,有类似苦恼的就不少。一些长者拿着价值几千元的手机,却只会打电话和简单拍照。
二虎:恐惧移动支付。
老人“触网”最多打电话、发微信,谈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等涉及财务功能的APP,几乎所有老人都摇头,谈此色变:“实在是不敢用,怕被骗啊!”
三虎:智能手机太复杂。
智能手机硬件和软件对“银发族”也并不友好。“划屏”是智能手机操作的基本动作,但55岁的孙先生总是不得要领,一不小心就用力过猛,屏幕反倒纹丝不动。“手指显得很笨拙,怎么按都动不了。”而且,“字太小了,要眯着眼睛才看得到。”
听说使用移动网络上网一旦超量容易产生额外费用,老孙索性关闭了移动网络。“现在用智能手机还是担惊受怕的,总觉得按错一个键就会出问题,屏幕上好多看不懂名字的软件都不敢点开。”孙先生坦言,希望智能手机能多为中老年人考虑,在操作上设计得更加简便。
针对大多数老人想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需求,广州市一些社区开设了相关的培训课程。海珠区瑞宝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包组一是广州市较早面向社区长者开设智能手机使用课程的机构,2013年11月开办第一期课程,去年又相继开设了第二、三期课程,授课内容增加到微信以及一些APP的应用。还编写了一本小册子,按照老人家使用的心理和习惯,图文并茂讲解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受到老人们的热烈追捧。
专家指出,互联网+银发族,是移动互联市场的一个大方向,前景看好。但“智能功能”应该更贴近老人的“刚需”,除了字体和音量,更重要的是添加针对老人需求的相关应用,例如防走失功能、防跌倒功能、慢性病管理功能,等等。
印联责编:星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