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传媒内容摘要】时下很多企业都讲究创造品牌价值,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数码快印企业品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了那些要素呢?纵观中国品牌的价值观实在是让人顿生一份悲哀。
一、普通的人看重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保障的时效性越长,品牌的根基也就越深。例如: “王麻子”剪刀、“3539”劳保胶鞋等品牌,这些品牌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老一辈人们的心里,经过长期的积淀就形成了固有的消费群体,形成了自己的市场,这就是品牌的质量威力。
二、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存在着盲从的现象,前些年崇洋迷外,现在讲求跟风追潮流,明星效应,这是一种现象。比如:早期的松下(日本产),索尼相机(日本产)等国外产品,夺走了国内大份额得到市场,这些品牌的产品现在本身也就是在国内生产的,但是不知为什么与他性价比差不多的品牌就永远卖不动,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崇洋迷外的因素或者国内的企业某些地方还存在欠缺所致。
关于追潮流的想象,本人是这么认为,多少和光宗耀祖、显耀门庭之类的思想分不开的,要改变这些思想首先还是国内的企业需要愿意努力才行。例如:海尔、联想电脑等一些品牌的做法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三、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日用品,比如说,一双运动鞋同样的材料,标上不同的商标价格就增长好几倍,在同一个生产企业的贴牌就是属于此类的事情。前些日子在福建的晋江跑了一趟,阿迪达斯(adidas)、耐克等品牌就是在一个厂家贴牌生产的,他们的价格差和国内的相比怎样呢?
以上三点我们怎么看呢?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品牌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品牌价值就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他包含哪些部分呢?公众认、质量、价格、服务和企业所在的社会地位。所有的企业,苦心经营和维护自身的品牌,就是求得一个公众认可的品质质量知名度,让公众认为具有“诚信、守法、可靠、专业、价值、经济、高效”这样的美誉。管理和经营品牌,求得基业常青、卓越杰出,就是为了获得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指品牌在某一个时点的,用类似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计算出来金额,一般是市场价格。也可以说是品牌在需求者心目中的综合形象。
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消费观念还不是很成熟,但是要做好企业,要做出品牌的价值除了保证品质、价格、服务之外,更重要的要体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这才是内功,昨天晚上我读了一篇娄向鹏经理的《中国企业如何做公益营销?》,娄向鹏经理是福来品牌营销顾问机构总经理,娄向鹏经理认为,应把握六化。
我把娄向鹏经理把握六化剪切下来,供大家参阅。
首先就是战略职能鲜明化。为什么巴菲特的全球“劝捐令”在中国不灵了,因为中国企业和富豪有太多的难言之隐。所以,最大的慈善就是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好,为员工、为合作伙伴、为社会合理合法创造价值。否则,慈善就是无根之木。如果这个前提存在,对目前中国绝大多说的企业来说,要做公益,首要目标就是为了品牌建设,“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这一点要旗帜鲜明、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千万不要遮遮掩掩、左右为难、欲言又止,那样就太累了。这也是中国特色。
二是主题化。公益和慈善的范畴非常广泛,企业要有旗帜鲜明的主题,明确基金会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大而全反倒没有针对性。对比国内外成功公益事业都有鲜明的主题。宝洁把公益目标锁定在“0—13岁的儿童”,十几年一直在做宝洁希望小学;百事在中国主要做的就是母亲水窖工程和沙漠土豆工程。
所以我建议汾酒集团要“上天入地”,“上天”就是做一个高规格的“中华文化杰出成就基金”,发现、表彰和推动那些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也和汾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基因一致。“入地”就是做一个“名酒打假基金”,为所有名酒开放,既有行业包容性,又与消费者息息相关。
三是系统化。不单单是企业一家做基金会,还要带动合作伙伴、员工、渠道商、供应商一起做慈善,做成公益产业链,这样更有意义,非公募基金才能越做越大。这方面宝洁的做法值得借鉴,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把“救助模式”做成“救助—发展模式”。
四是透明化。如何保持透明化,打消社会顾虑和质疑,对于非公募基金会也一样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甚至会影响企业自身品牌的诚信度。所以建议汾酒集团建立一个独立网站,所有活动和财务数据公开。
五是持续化。做公益营销,最忌讳虎头蛇尾,或者频繁换主题,一定要保持持续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显示,一个主题至少可以做五年以上,就算是阶段性活动也没有低于两年的,比如,“奥运联想千县行”活动,光做这个活动就做了两年。
六是传播化。做公益,一定不要忌讳传播,就算是作秀,也要带动大家都秀起来,这样中国的公益慈善氛围就会前进一大步。如果还能为品牌和销售服务,何乐而不为呢?四季沐歌太阳能与团中央联合开展的“阳光创业行动”,就实现了多方共赢。
看了娄向鹏经理的六化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中国的企业为什么老是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转圈的原因,尽管我们的中国的企业在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做到了一个级别了,但是在价格销量上还是不如人家外来的和尚,这是为什么呢?中国的企业在对于为员工、为合作伙伴、为社会合理合法创造价值的有多少呢?公信力的影响力度怎样?我想这是一个企业要做好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